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谈海外文物回流:保持清醒 斗智不斗富

兰亭书童 2015-03-13 艺术市场 评论

    

      2007年9月,苏富比发布消息称将拍卖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之前以6910万元港币购得,将其捐赠国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书画频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冷眼观潮)

    ——关于海外文物回流的考察

      新中国初期的爱国热情引导着人们把祖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文化大革命的压顶乌云又迫使人们或者私自销毁,或者被人抄没。是故,文物几乎与普通中国家庭无缘。

      因此,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启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至今,海外文物的回流便成为了主旋律。这如同凯旋曲一般的旋律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至今天,却有些缺乏变化,且让人从中找到一些异样的感觉,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想想。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是和尚皆会念经,所以,对于外来的和尚,咱们既要看他是不是真和尚,还得看他念的什么经。对于海外回流的文物,应当有一个如此的甄别程序。

      外来的和尚是啥和尚?

      海外回流的文物,有两个时间刻度,一个是文物生产的时间,一个是文物出境的时间。从前者计,海外中国文物有史前古生物化石,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有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遗存的物品、用品、工艺品、艺术品等。从后者计,大概可以追溯到汉唐。在那些历史鼎盛时期,可谓万商云集,万国来朝,万物流通,其中自然包括汉唐以前的文物、当朝的工艺品与艺术品。此后,随着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大军南征北战,中国元代的日用品、工艺品与艺术品流向四方。这些年,在收藏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元青花瓷器高调出场,使得丝绸之路的一些国家和英国戴梦德基金会所藏那些硕大的元青花傲视群雄,也使得内蒙古、福建等地的人们以当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为云梯,构筑一夜暴富的梦想。明代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了中外贸易的新大道,中华帝国的物产与艺术成就了许多国家的真实梦境。那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沉船及其物件、货物,让见多识广的今人遐想连翩。到了清代康乾盛世,不仅工艺惊世、时有创造,中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欧洲的自鸣钟敲响在大清帝国的后宫深宅里,景德镇的粉彩天球瓶坐卧在欧洲王室的宝座之侧。清代末年,撞开紧闭关口的坚船带回去的,自然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创造的瑰宝。从古到今,这外来的“和尚”有边民,有商人,有传道的教士,有求知的学人,有外交使团的工作人员,还有伶牙俐齿的骗子、杀人越货的强盗、打着文明幌子的侵略者等。如今,这些人都灰飞烟灭了,他们曾经经手的那些中华古物也大都数易其手,多数集中在国际古董商手中,最少是经过国际古董商的手而回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际古董商有所认识,认识他们在海外中华文物回流中的所作所为,从而确定我们的政策与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文物收藏量在10000单位以上的古董商在全球有3000人左右,正是这些不同国家的重量级古董商在全球控制并推动着一个复杂而紧密的文物交易网络。这些年来,这些各有所长、各有所图的古董商们在对待中华文物时却是惊人的一致,即:进入市场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都是为中国人准备的,不管原来为何人所有、现在为何人所得,未来,都会以天价转让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人士与机构。

      从这些年境外举行的中华文物拍卖中,我们完全可以嗅到这种博弈的气息。

  

Tags:文物   古董商   回流   和尚   中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