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郭强诗词赋"大研堂谈艺录"

兰亭书童 2008-01-10 书画院校 评论

大研堂谈艺录


《大研堂谈艺录》是我近几年来从事创作和教学的纪录,由笔谈和学友记录整理,比较真实和准确的反映了我治艺的理念和道路。这里选录的是关于书法部分的谈艺录。


 “恐与人同,恐与人似,恐与人非,恐与人不为;离群而不离时,求新而不求奇,示意而不求趣。”这是我长期思考后,提出的关于自己艺术的完整主张。
前人有言,“古人篆刻思离群……”,千人一面、千印一面绝对是一种艺术的沦落。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对时风和流行保持足够的警惕,要自觉摆脱当下篆刻界一些不良的习气,如对荒率印风的过度追求、对传统篆刻技法的鄙视等等,这就是要“不与人同”。“不与人同”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内涵,即作为艺术家的自身定位问题。当下篆刻界很多人仅把自身的艺术活动定位为“篆而后刻”的技术性阶段,而没有进入艺术性领域,更等而下之的是把自己定位为“刻章”的,把篆刻作为“稻粱谋”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篆刻艺术的深层次思考。我们大研堂的做法是要求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艺术家,其次才是书法家、篆刻家。而“不与人似”,这是对一个艺术家更高的要求。白石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单从“齐派”篆刻来说,他的传人就是国为与他面目太雷同而丧失了艺术生命力,已在印坛日渐式微。白石先生这么伟大的一位艺术家,且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艺术大师,与他面貌雷同者都要“死”,更遑论与时人面目雷同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孙过庭“书谱”中语,说的也是“不与人似”,特别是不与时人“似”,但其中涉及到个“不与人非”的问题。艺术家在自身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出对时代的关注,要把生命的感悟、生存状态灌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因此,不能因为要拉开与时人的差距就在作品中排斥、拒绝时代审美风尚,这也就是我说的“离群而不离时”的道理。至于说“求新而不求奇,求意而不求趣”,我认为一件艺术品不管它的面貌如何,但其背后必定要有一种堂堂正正之大气象,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单纯追求“奇趣”、“奇巧”,以至于走上追求“小趣味”、“小技巧”等猎奇手段的歧路。这正如学修行一样,有的人修行是为了追求“神通”,而真正的修行并不是为了追求“神通”,“神通”只是修行过程中附带的很小一部份,师父显“神通”只是为了引导走上歧路的修行者重归正途的手段,所以说“神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在为艺过程中,艺术的“新”是必须追求的,但“求新”不等于“求奇”,要把握中间雅、俗关系的度。怎么把握?这就需要建立意境。中国艺术向来讲究意境,但究竟怎样才能建立意境?谈到中国艺术,向来是“诗书画印”并称的,首标“诗”,是大有讲究的,学“诗”的过程就是建立意境的过程。“诗”在这里是广义的,可以涵盖诗、词、曲、赋等各种文学体裁。中国的文学从“诗三百”开篇以来,讲究立意的高远、遣词造句的精练、行文的含蓄内敛等,经历过严格文学训练的人,都有把文字形象化的思维能务和把形象文字化的表达能力,这也就是中国艺术意境的最初形成过程,具备了这两种能力,也就具备了深入学习其他门类艺术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一位书家、画家、篆刻家要多读书的道理所在。“印”被放在传统艺术的最末一位,不是说它不重要,这恰恰表明篆刻在传统艺术领域的“难度系数”最大,率尔操瓢、信手拈来,必不能成功。没有前面三门艺术的综合修为,就很难在篆刻上有所悟入。简言之,“诗”解决意境问题,“书”解决线条表现问题,“画”解决印面构成问题,舍此三者,则“印”难成大气象。说到这里,我所提出的“求意而不求趣”也就水到渠成了,我的艺术主张是把追求意境摆在首位,追求“大意境”而舍“小趣味”。


                                                                                                                                        郭强

Tags:诗词   郭强   大研堂谈艺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