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林逋(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为千古绝唱,著有《林和靖诗集》。善书,工行草,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林逋少孤力学,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结庐西湖孤山20年。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卒后,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苏轼曾评价林逋:“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陆游称赞林逋的书法:“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自书诗帖》清朗疏阔,行距宽绰,行距大于字距,这种宽行距、大字距的作品,在早期的汉简中并不鲜见,在宋代奏折与信札中也较常见。但具体到书法创作中,除了五代杨凝式在《韭花帖》中略有运用外,将此类章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并形成鲜明个性的,林逋当是开风气之先者。这种疏朗的气息,萧疏简淡,空灵有致。犹如穿行在梅林中,一股清香由远而近,袅袅而来。在字与字顾盼、行与行相望中,可切实体会到林逋不只是在纸上书写文字,其实是用毛笔经营着一幅纸上的梅林,粗重的笔画是老干,挺拔的线条是细枝。宽绰的空间是作者用心预留的,此作震撼人心处亦是这些美妙的空白。
林逋对空间的巧妙处理,源于对黑白关系的高度认识和轻松驾驭,计白当黑、计黑当白,将黑白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此作几乎字字圭角外露,似刀削斧凿,不禁令人想起林逋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个性。倘若将其章法变为惯常用法,将行距收缩,必将形成剑拔弩张之势。林逋巧妙地将它们放置在超出常规的行距中,使小范围的矛盾消失在大面积的留白中,完美地衬托出单字笔画之美。近看具有视觉冲击力,远看又是一派虚和。对林逋而言,这种极宽的行距最大的功用是绝俗,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疏朗空寂,这也是林逋所极力追求的境界。鹤之轻盈舞动,不受羁绊;梅之群芳皆谢,我自凌寒,其实也是一种生命张力的最大放纵。
- 上一篇:道家的美学观点
- 下一篇:朱家溍先生谈碑帖的鉴赏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