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魏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现有的碑版等拓片,几经拓磨风化等原因的缺失,损坏严重,已失去了它本来面貌。还原魏碑书体的本身面貌和溯源书体的历史背景,是学习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习字、创作前读帖是环节之二,做到碑帖互为滋养,则是环节之三也。我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谈一点关于魏碑及《张黑女墓志铭》习、临和创作等方面的感受与探索。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张黑女墓志铭》又名《张玄墓志》。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张黑女墓志铭》书于北魏晋泰元年(五三一公元531年),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锋方笔兼备,时有藏露,刚柔相济,圆润多趣。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秀雅端庄而又气局博宏,字体精美,妙趣横生,称得上是北碑佳品上作。清代大家何绍基评此贴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于比肩《黑女》者”。包世臣评曰:“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疎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崇恩评此书赞曰:“秀逸不凡,萧散多致,古香古色,令人意消,在元魏墓石中洎是铭心绝品。学者由两京古刻以求楷则,固不可无此津梁也”。康有为亦是大加赞叹:“《张黑女碑》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出于汉《子斿残石》,《马鸣寺》略近之,亦是卫派。唐人寡学之曰:惟东坡独肖其体态,真其苗裔也。诸先贤大师皆赞此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记得我到中国美院书法本科班学习书法,在楷书习作课上我写的是钟繇的楷书,指导老师对此很有异意,认为钟繇的字体高古难以学习控制!最好现在不要去琢磨它,等到人书具老再研究不迟。但我还是按自己的思路追寻它的行迹,
我被钟繇古雅疏朗的庙堂之气所沉醉着迷。在接下来的魏碑课,我即着手临写《张玄墓志》,呀!迎面扑来的气韵,似曾相识。此时此刻,我忽然明白,是《张玄墓志》继承了钟繇书体一脉,散发出了晋人的古朴风范。
另外我认为在习字前,首先要读帖,也就是做到心中有数,方才下笔。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所以应该先读后临,或者边读边临,边临边读,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形入神,由微入妙。第二步是临帖,临帖和读帖是互为作用的,读帖是对其本身意味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临帖则是将读范本获得的感受付诸笔下,达到自己所理想境界。习书临帖时要对所临字帖全神贯注,以客观为主,更要有主观的分析。
首先是对临,反复临,达到非常熟悉的地步。就像一个人走一段陌生的林间小路弯转曲折,第一次走过的时候好奇紧张还夹杂着兴奋,回味所见所闻,几乎没有印象。第二次走过似曾相识;第三次再走过,虽然是当初的好奇紧张兴奋已过,但会对走过的环境印象加深,也会对前次看到的景致有所印证。要想对经过的一草一木都熟透在心,那就不是经过一次两次的问题了。对临碑帖亦是如此,有个反复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玩味书体的整体气息和字和字之间的连接与穿插关系,也就是达到了所谓的形似。下一步即是默临阶段,默临是对临碑帖的比较与分析;当达到默临的时候,实际上对整个书体已是基本掌握了,对临是求形似,默临则是在追神似,也就整个碑帖的灵魂所在,找到了再进一步求索的天眼。再下去即是过度到印象临,印象临是主观的印证,印证自己对临、默临的效果,印证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主客观的融合效果。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语)。当习帖到乱真的效果是不容易的,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其打出来。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更大的勇气打出来。也就是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亡。”临写《张黑女墓志铭》是否真正得之堂奥,不是以时间为绝对标准,也不能用临数万遍来衡量,更不是用小聪明代替砚田寂寞耕耘,必须以自己的智慧,清醒的大脑,最扎实的功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达到临书的真正收获也。一个好的碑帖,初始时只是视野中的印象,当对它产生好的感觉时,就非常想认识它,写它,研究它。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临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察就是读,读和临的比例应该是读、临参半,或者让其读帖的时间要更多一点,只有打好基础,方能入木三分吧!比如就《张黑女墓志铭》而言,其笔法特征多姿多变有天成之妙之趣,乃到精神飞动之美也。如果心中有了《张黑女墓志铭》的艺术特征,再用手去经过千锤百炼,朝临暮写,就一定能达到拟之贵似,察之尚精的境界。只有拟之贵似,才能以貌取神也!达到以貌取神方能掌握取古化我之境地也!方能厚积而薄发进入到书法创作的阶段也。
当进入到魏碑的学习创作阶段时,要不断地加强帖学方面的锻炼,如果具备了帖学的实力又有碑学的功底,才能把作品发挥到淋漓尽致,提高艺术造诣和创造力。如果艺术创造力贫乏,关键在于基本功还不够坚实,眼界不宽,在这种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格调也不会高。所以我认为写碑的人应该加强帖学方面的锻炼,只单一习碑没有帖学方面的功底是写不好碑的,因为碑和帖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中间的传承关系是千丝万缕,相辅相承,互为滋养。如果写帖学忽略了碑学的修养,线条和气韵会相对削弱。光习碑而不练帖,会演变成只具有山野之夫的张牙舞爪,缺失文人气质。碑的细微津道处,也是显现精神的所在。如能够恰到好处地刻画出来,就会味道十足。在这方面成功的大家比比皆是,清代大家包世臣、沈一默,当代天津著名书法大家孙泊翔等都是碑帖结合的成功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为此我在帖学方面也下了苦功,草书上我习过怀素,楷书写过钟繇,行书我博取众家,从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坚持最多是苏轼的诸多书体,我想在其线条的驶转过程中寻求感知。
当然,为了能更好地领会《张黑女墓志铭》精神,把它写得古雅超脱紧追晋风,那么溯源是决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追到它的源头,还原其本来面貌,才能了解它发展过程的实质,才能更好地把握它。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我认为写得越古越好,紧追晋风,直到秦汉。所以对汉隶一课是必不可少的,要在其斑驳的线条和隶篆意味中寻本问节。像汉碑《张迁碑》、《礼器碑》、摩崖石刻《石门颂》、墓志造像、《张猛龙》、《始平公造像记》“二爨”、龙门二十品等等。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碑中寻个性找差距,取长补短。清代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张猛龙》碑和《张黑女墓志铭》风格截然不同,《张猛龙》碑属雄强一路,下笔纵横,横扫千军大气奔放。《张黑女墓志铭》碑风貌幽雅,气质滋润雍容,点画含蓄。该碑刻工精良,侧锋契入,行刀由侧转中,刻工下刀如下笔,将方切利落和谐的统一在线条的运行之中,充分显示了此刻用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及灵活性。《张黑女墓志铭》不但用笔精、结构雅,同时在空间布白上主虚,以虚印实。这一方面缘于入笔的尖起,中行提笔的婉转,使转的轻慢,同时长横的大量运用,短竖的疏密相生,使整体的空间分割空灵隽永;更主要的是该碑行密字疏,字形横势舒展,章法布白疏朗旷远,单字中宫紧结,嵌于其中,绝无气松神散之感也。
我创作魏碑书法作品时,不是对原碑的刻意模仿和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体现着自己的创造。到现在对于魏碑的笔画究竟是写出来的还是刻出来的,一直是书法界争论不休的课题。往往是形态易得,质感难求也。欲得其方,必得其厚,方能圆润雄强。一读、二临、三领悟,是每位书家的必修之路。邵毅霞
- 上一篇:书丹、摹勒和镌刻
- 下一篇:启功体钢笔书法的美学特征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