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书画作品的用印
■ 云岩斋 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在一首论画诗中认为: "书画图章本一体,精强老丑贵传神".假如诗书画印有一项水平不够,那作品就是不完美的,因为经典的书画作品每一个细节都是耐人品读的.现在从事书画艺术的作者越来越多,钤朱落红也成为了一门必修的功课.自苏轼、米芾在自己作品上钤印开始,书画家在作品上用印逐渐形成风气。某种程度上讲,书画作品用印也是伴随着“文人画”而一路发展的。 一幅书画作品完成后,落款用印,才算是完整的艺术作品,正如我国书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言:“中国印章的朱红色,沉着、鲜明、热闹而有刺激力”,又说“印章在画,而布局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按钤盖位置分有名章、起首章、压角章之别。在落款(名)下或侧面钤盖姓名章,姓名章最好是四字白文印,姓名为三个字的作回文,所用名章最好是姓氏在印文中出现,以便于识别。名章下钤大小相同的或字或号或书斋等同样可以表示身份的印章(以朱文为好,与名印形成朱白变化)。两印最好为正方印,等大,白文印在上,朱文印在下.书法作品可以在右上钤盖引首章,引首章以长方、椭圆、圆为好,以朱文为好,切勿显得分量过重,而使画面产生“头重脚轻”之感觉。绘画作品题识上不可钤“引首章”——俗。题识是画作的一部分,钤“引首章”便成了另一个“组织”了。画作中根据画面及色彩等可适当钤盖压角章,压角章以闲章为主,不可钤盖名章印。我们的前辈们把篆刻与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为“金石书画”,这是恰如其分的。作为名书画家或书画爱好者,也必须提高自己的素养,在学习书画同时研习用印,作品上印章钤盖得当,会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增强艺术感,反之则会“佛头着粪”弄巧成拙。 作品用印大小要适宜,要审视书画作品的幅式大小而相应配置,古人云:“用图章,宁小勿大,大则不雅”,一般说所选的印章应不大于落款字的三分之二,且用印不宜过多过滥。下款用印,应将印章盖在姓名下面,落款下坠时(为了补救)也可将印章盖在姓名的左方,但印章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宜,下款需要盖两印时,第一方印应是姓名印,其次是字号印或斋馆印。 凡用二印者如大小不同(但不能相差太大)则小印在上,大印在下,反之,则有头重脚轻之嫌。二印必须阴阳合用,阴文在上,阳文在下,才能朱白相映成趣。要权衡轻重,从视觉看因白文印分量较重,所一般墨色浓重的作品宜盖白文印,以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墨的墨色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书法作品清雅风格的宜用古玺印式,厚重风格的宜用汉印式,工稳有清气的小楷作品宜用细朱文印。 不能使用呆板或内容不适宜的印章,既印文内容要和书画作品格调意趣大体互不相悖。比如一幅梅花傲雪图你盖上一枚“难得糊涂”,就有些不伦不类。 印章数量要适度。字画作品上没有印章是一种缺憾,便数量太多,则有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感觉。匠人刻的印章,价虽便宜,但粗制烂造,没艺术情趣,不可用于书画作品之上.需用篆刻家所刻印章为最佳,且印章篆刻水平越高,则越可为作品增色。 绘画作品上,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使用印泥要讲究,需用上等书画印泥,好的印泥可使画面增色,劣印泥会跑油造成模糊,给作品减少精神。印泥、钤盖方式要讲究。民国时期江浙书画家用印泥多为朱膘色,偏黄,很雅,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如此,与其画风协调。北方书画家,多用偏红的印泥,齐白石等便是这样,但齐白石印泥不太讲究,印面很少擦净,与其画之 “洁”不协调。倒是乾隆帝等所用印泥是极为好的。钤盖时最好不要直接在画毡上,那样会将刀痕糊掉,笔意丧失,失去金石味,对印章资源是一种浪费.下面最好垫上玻璃或较平的木板,再垫上三张复印纸为好,以保钤印清晰、准确、洁净。猜你喜欢
- 2015-03-17 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2015-03-15 著名画家焦秉义向革命老区捐赠书画作品
- 2015-03-13 如何鉴别书画作品上的印章
- 2015-03-12 南京:林散之书画作品拍卖价创新高
- 2015-01-19 广州市天河区馆藏书画作品精品展在广州举行
- 2015-01-19 第二届“梦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大赛征稿
- 2015-01-19 第二届“梦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大赛征稿
- 2015-01-15 广州市天河区馆藏书画作品精品展举行
- 2015-01-05 甘肃省甘谷县举办书画作品汇报展
- 2014-12-15 张继馨、张良勋书画作品江阴开展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