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试论选体选帖的基本原则
选体、选帖是学书者在学习中时时要遇到的问题。 其实选体与选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前后相继、相互交叉的过程。选体和选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其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有的人在选择字体的同时就选定了字帖,而有的人在选帖的同时自然确定了字体。选体和选帖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模式,但应把握基本原则。下面笔者将就选体、选帖的基本原则,谈谈个人的见解。 选择字体的原则书体细分有篆书、隶书、行书、章草、今草、狂草、魏书、真书等多种,初学者选择时应选何种,历来说法不一。如康有为认为应从魏碑入手,包世臣主张从唐楷入手,也有人主张从篆、隶入手,更有人主张无论从何体入手都无不可。其结果是,有的因为入手难而进展缓慢,有的则因为学非所用而放弃。那么,选择字体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取法乎上、从易到难的原则 南宋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谈到:“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这一概括是符合文字发展潮流的,是字体演变的真实历史轨迹。学习书法应“取法乎上”、从易到难,这本身反映了书法学习的普遍规律,所以应该把它看做是书法学习的基本原则。 如果把“取法乎上”、从易到难看做一个基本原则并无不妥的话,那么学习正书先从篆、隶入手、学习草书先从章草入手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篆书笔法虽易而结构繁杂,不适合初学;魏碑大多刀意大于笔意、缺乏笔趣;唐楷则笔法繁杂、法度森严,初学易被其束缚。所以,学习正书的最佳门径是隶书。而章草乃隶之草,笔画简捷而厚重,学草从章草入手易得用笔沉稳、笔意古雅之效,为将来学习今草、狂草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用一致的原则 在一般学术者看来,学习书法是为了方便工作或者解决门面问题。这些人不追求在书法上有什么造诣,只是希望所学即所用,能立竿见影,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至今挂起钩来。因此,一般学书者应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 从学用一致的原则看,楷书是现在通行的字体,行书是最便捷的字体,隶书是带有美术性的字体。因此,一般学书者初学书法,从楷、行、隶入手学是比较合宜的。 小学生学习书法应从楷体入手。隶书虽然用笔较易,但如果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中书写隶书,又与语文教学要求相悖,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隶书的学习成果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有时甚至受到批评。这样,对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当然,从纯艺术观点的意义上讲,我们也不能反对酷爱书法的小学生从隶书入手。 大、中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学习书法可以直接从行书入手。因为他们已有一定的书写经验和较高的理解领悟能力。行书书写更便捷,又易于辨认,行书的练习对大、中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很有现实意义,因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用得最多的是行书。 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因隶书有较强的装饰性而备受青睐。隶书是一种从篆书的圆笔转变为方笔的一种简便易写的书体,它的笔画排叠平行有序,体势舒展,“蚕头”圆润,“燕尾”飘逸,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看,隶书实用范围较广。这种字体规矩有则,书写速度也比楷书快得多。从时间效益来讲,隶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笔法、结构,对初学者熟悉笔性也是极好的锻炼。隶书法帖中的大部分字造型美观、雅俗共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装帧设计、广告装潢中,所以美术工作者学书从隶书入手,可收一箭双雕之效。 选择法帖的原则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碑名帖为数可观,即便是在某一字体的范围内,名碑名帖也很多。选帖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选得不合适,往往会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学习目的。近代书家潘伯鹰在《书法杂论》中说:“于此有最重要的一语,即是选定之后,万万不可再换来换去。初学者写字最易犯的病,同时也是最绝望的病,即为换来换去。”那么如何选定呢?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多种说法,有的主张师法真迹,有的主张师碑,有的主张师帖,有的主张取法民间书法等等。面对这么多观点,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简直无所适从。其实选帖与选体一样,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只要掌握其基本原则,就不难选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范本。 个人爱好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个人爱好是选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对所选字帖毫无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有的人喜欢秀丽多姿,有的人喜欢古拙奇崛,有的人喜欢粗犷豪放,有的人喜欢厚重丰满,有的人喜欢瘦劲挺拔……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去强求一律,要求每个学书者选帖时楷必“颜柳”、行必“二王”,这样做不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强迫去临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因为只有有兴趣,选择的字帖与个人的审美趣味相一致,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思考中学习,在愉悦中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易到难的原则 由易到难是任何学科学习的普遍规律,学习书法也不例外。选帖时,在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从易到难的规律,是因为这样会越学越有兴趣,不至于一开始就被十分繁难的笔法所困扰。 字迹清晰的原则 在选帖问题上,历来存在碑帖之争。其实无论师碑与师帖,只要字口清楚、字迹清晰,都是可以师法的。字迹清晰也是我们选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原则,因为再好的碑帖,字迹模糊不清是不便学习的,甚至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初学书法,自然以选临真迹为最佳,因为真迹清晰度最好,不但笔画肥瘦、间架结构清晰准确,而且墨色浓淡枯润及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精细微妙之处无不真切地呈现在眼前。但是真迹不可能人人都有,所以与真迹相差不大的影印本就成为现在学书者的最佳选择。 至于摹写上石的帖,经摹写和刀刻,总是或多或少地要走样。有的更是一翻再翻,面貌、体态与原作相去甚远,加上时至今日,年代久远,风化剥蚀,线条模糊,所以在选择这种“帖”时尤其要注意字口和线条的清晰度、可辨度。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古代书家的墨迹影拓本自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墨迹本能真正体现书家用笔的细微之处和纸墨相发的趣味。 取法经典的原则 笔者强调“个人爱好”原则对于选择法帖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主张对书史上留下的碑帖可以信手拈来、草率从之。笔者认为,应该把个人爱好的取舍与经典法书范围内的选择统一起来,既要考虑从个人爱好出发,又要考虑到所选择碑帖的经典性。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经典法书是在书史的大浪中淘出来的金子,风格多样,只要精心挑选,完全可以找到与自己情趣相投或基本相投的经典法书来学习,从而达到“取法乎上”的目的。当然,我们对经典法书的理解要持全面的观点,不能学隶只知《曹全》、《张迁》,学楷只知“颜、柳、欧、赵”。- 上一篇:大草中的线条——于钟华古典书法研究“大草班”教学之一
- 下一篇:《张迁碑》临习指导
猜你喜欢
- 2013-11-01 试论白砥小楷的意义
- 2013-11-01 试论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 2013-10-24 以古为新 勇开新境——试论戴武的篆刻艺术
- 2011-04-07 试论楷书的艺术地位、作用和技法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