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行书以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兼顾而成为最受历代书家喜爱的书体之一,东晋之后的历代书家大多擅长行书。
与历史上“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的现象相比,当代行书创作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有目共睹:一方面中国书协设置了行书专业委员会来推动行书的研究与创作;而另一方面,当下真正擅长行书创作的书家并不像历史上那样在人数上占明显优势,其总体的发展则是忧喜参半。刘熙载《书概》曰:“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而对于总结王献之行草书的特点时又说:“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可见,前人所指的行书包括真行与行草两种样式,而当今的行书,大都走行草一路,应该说,当下草书及大草的发展势头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局面,而行楷及纯粹意义上的行书创作则日趋式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特别是近几年,各种书法展览中代之而兴的是偏重于草化的“草行书”占了极大的比例,以至于有一个省在举办全国性展览的收稿过程中,在归类书体时,几位并非外行的工作人员居然面对很多作品时不能分辨行书还是草书,连一知名书家也不知所措,说是行书,可又夹了大量草法;说是草书,又不纯粹。虽然像颜真卿《刘中使帖》、《湖州帖》也夹杂着少许草书,但其本质上还是典型的行书法则,即使说是行草书,也是行书中夹杂着少量草法。尽管前人所指行书包括真行与行草两种样式,但姜夔则认为"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而“各有定体”,当今的行书为求参差超迈之趣而出现夹杂大量草法的“草行书”,其草书的比重大大超过陆柬之《文赋》所含草书比重而让人感觉更接近于草书。随便翻阅近几年全国性展览作品集,大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与历史上擅长行书的众多书家数量正好相反,当今真正精于行书的名家似乎也并不比擅长其他书体的人数多。这或许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取法王献之行书偏向于草化的必然;也或许是书法进入展厅后今人为求视觉张力而呈现出的“当代性”表现。
与历史上的书家相比,虽然当代书坛攻行草书的众多作者中并不缺乏有才华且能够下苦功的书法家。但是,由于艺术语言、技术形态的类同化,书者所创作出的作品从基本形式到精神气质的表达与别的书家要拉开距离已经越来越困难。当代的行书创作因“真行”与“草行”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而并不如人意,如果撇开“真行”来评价当代的行书创作显然是不完整的。《兰亭序》、《韭花帖》、《林逋自书诗》那种字字独立的标准行书在当代人看来或因短期内难见效果或因限制其才华的发挥而集体选择了“草行”。按说这不应该是问题,但问题是,恃才使气的连笔行书在短暂的夺人眼目后,却少有经得起长时间品读的作品出现。因此,当代行书与前人相比,其差距可以说是显而易见。
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都具有常看常新的特点,就是20世纪末去世的一些老先生笔下也与我们大不一样,他们的作品绝无拿腔拿调的架势,只是一笔一画,摇笔即来的自由自在的书写,可腕下却流淌出一种绵长的韵致。这些老先生在世时,我们看他们的作品和现在来看是非常不同的。比如,我们重庆有一位许伯建先生,1998年去世,在他身前,虽然我也曾当面向他请教,说实话,当时由于年轻及识见所限,认为他写得太老实,似乎并没有把他看得有多了不起,但现在,我却越来越觉得他不简单。许伯建先生既有很好的诗词水准又有着很精湛的笔墨功夫。特别是因其临习《兰亭序》一千多通的经历,而使他成为真正精于行书的前辈书家。我曾在拜观许伯建先生书法展时,即兴写下顺口溜一首:“一峰当面意悠悠,照眼珠玑碧玉流。妙格于今谁敌手,山阴余绪在渝州。”以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而之所以现在觉得许伯建先生不简单,我想这个认识既来自于年龄的增长,也来自于对许伯建先生行书作品与当今一些书家的比较。我家里有许先生赠我的作品,挂了几年也没有想取下来换其他的,而我自己的作品挂几天就绝不想再挂了,这就让我不得不重新来审视许先生的书法。根据目前的状况,我们的差距除了作用于书法的传统文化背景外,老辈书家笔下那种韵味是当今书家最为欠缺的,而如何才能使笔下深厚起来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课题。有一个例子是:清末湖南被誉为“经学大师”、“湘学泰斗”的大学者王恺运虽不以书法名世,但他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信,曾非常狂妄地说,如果苏东坡跟他学书法,成就会更大。当然,我们只是把他当玩笑话来听,但同时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书法的自信程度,他说他这个自信来自平生抄了数不清的书籍。尽管我们用现今展览中的诸如作品形式、技术难度、章法构成等评判标准来评价他的书法,我想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但是,他笔下那种深厚绵长的意味的确也并非我等描头画角者可比。回头来说,我所提到的许伯建先生,正是有着几十年以小行书抄书的案头功夫而使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耐看度及文化内涵。我收藏有许伯建先生的读书杂记,很小的字,有独特的意味,绝无空泛之感。从他的作品中,让我感觉到书法通过慢慢养出来的那种从容与优游。他的笔下表现出的是一种生活化书写的适情达意,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自然自在。我以为,面对当今矫情滥觞以及时髦的制作之风,我们还是少花一些心思用于作品的拼贴、装饰、做旧这些并不能支撑我们一生的东西。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常常向往的即是将来能够象我们的前辈书家那样,放慢节奏坐下来忘了所谓的“创作”而抄抄喜欢的书籍,在了无挂碍的自在书写中,笔下说不定也会慢慢深厚起来。
我以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艺术首先要能自娱而后才能娱人,如只求娱人而不能娱己,则这样的艺术一定是伪艺术。
猜你喜欢
- 2015-03-16 赵涌在线重推艺术找家3月当代艺术专场
- 2015-03-16 2015深圳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开幕
- 2015-03-15 艺术品市场起伏:艺术区内中国式生存法则
- 2015-03-15 于右任书法作品流传广 拍卖市场伪作多
- 2015-03-15 “红色画作”拍卖受追捧 《幸福渠》4592万元高价成交创记录
- 2015-03-15 “红色画作”拍出4592万元高价创记录 图
- 2015-03-15 《幸福渠》创“红色经典”拍价新高
- 2015-03-15 书画升值高于房产 当代名家30万/平尺
- 2015-03-15 春拍总额破200亿元 当代瓷器处价值洼地
- 2015-03-15 桂林举办2011年桂林•首尔中韩书法作品交流展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