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1)临攀时对法帖宜多加分析、研究
临帖是为着了解前人书法的法度,熟悉结宇、用笔和章法布局方面的技巧,取人之长,补我之短,为自己的独立创作打基础。因此,在临帖时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如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能发现:它在结字方面具有方正平和、横划右上斜的角度小、两旁有竖划的字多取相背之势(即成"八”形)等特点,在用笔方面具有长横多取前轻后重,并用圆笔结收,长竖多用垂璐而极少用悬针,“乙”划多带隶书波碟等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即使离开了帖,也能写出几分“欧味”来。如果临的是印制得很好的墨迹帖,上面连用墨的浓淡、笔毫的聚散都能一目了然,那么还应该分析、研究书家用笔的起落收结、运笔的轻重快慢等等,从中窥审名手的奥秘,从而使自己能在前贤佳作面前既见成功之美,又悟所致之由。
平时对所临之帖,要诵读全文,纵览全篇,反复玩味,如果眼光只孤立地盯在一笔一字上,就无法领悟书家如此用笔、结字、分行、布白的用意,更不可能欣赏到韵味、旋律、节奏的美妙。前人主张读帖、背帖,道理就在这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名帖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智者千虑,总有一失”,再高明的书家也不可能字字入神,笔笔生辉,总有失误败笔。如颜真卿《颜勤礼碑》首行中“神道碑”的“碑”宇,就左高右低,结体失当。我们在临帖时千万不可迷信古人,要善于辨识法书的缺陷与不足,不要把前人的短处也当作长处来效法。总之,临帖过程中只有既动手又动脑,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去仿效和体验帖上之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宜只临一家之帖
有人主张:临帖要专一,临颜不能顾柳,而一帖又须临它三年五载以上,方可换帖。这种意见恐怕是失之偏颇的。且不说人生短暂,不可能有多少个三年五载用来专临某帖,就学习艺术的一般规律而言,也是不可取的。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一样。在绘画领域中,某个名家,某幅作品,可以作为某个时代、某个流派的代表,但其人其画绝不能代表整个时代的全部绘画艺术,也不可能体现绘画的全部法则和技巧。在书法领域里,晋代的王羲之,虽称“书圣”,他又岂能完全概括他的儿子王献之和整个晋代的书艺?更何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上下儿千年的全部书法艺术的遗产,’眼睛岂能只开一条缝,仅盯一家一帖而自为作茧春蚕与井底之蛙呢?当然,启蒙时可以从一帖一家入手,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应从一枯一家扩展开去,多临名帖,博览佳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作文,其实临帖学书又何尝不如此呢?
(3)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和追求
临帖并不全是初学者的事,古今许多名书法家都是学书尽百年,临枯贯始终的,只是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追求罢了。大体上说,临帖可分为务求形似、神形兼顾和得意忘形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形体是精神赖以寄存的物质基础。初学临帖,在结体和用笔方面都要务得其形。“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人法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入帖”。但入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学书当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欧阳修《及日学书说》)等到能够入帖,下笔即有某帖、某家体势的时候,就不能再一味地求形似、写“奴书”、当“书奴”了,而应当神形兼顾、以求神似为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这时临帖,“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之法,从何起构,作何结煞,体势法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之。如此既久,方可下笔。下笔之时,亦便勿求酷似,且须泛澜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久而习之,得其大概,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谢肇淛《五杂姐》)到了这一步,虽然还没有完全跳出某帖某家的樊篱,但已经过自己的润色,开始具有自我的个性和特色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帖”。既能出帖,再临帖时就可以居高临下,目无全牛,专追神韵,不顾形骸。欧阳修在谈他学习李d书法时说:“余虽因邑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耶。”临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白由王国,就能像蜜蜂采百花之精英酿自我之甜蜜一样,博采百家精华,广集群贤众妙,融而化之,浑然天成。诚登此境,物我无间,可谓通一占今之变,成一家之书矣!
猜你喜欢
- 2015-03-13 值得收藏的五大酒具品牌
- 2014-12-02 海淀书协开展“品味经典”临帖展作品点评
- 2014-11-28 海淀书协开展“品味经典”临帖展作品点评
- 2014-11-20 还有哪些人民币值得收藏投资
- 2014-08-18 兴城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第六届临帖班
- 2014-08-15 四川省书协举办第十七期临帖(正书)培训班
- 2014-08-05 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2014-08-01 金鉴才先生谈临帖
- 2014-08-01 陈忠康先生谈临帖
- 2014-08-01 刘文华谈如何临帖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