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晋阳杂记(下)

shxw 2007-10-12 软笔书论 评论

四、书法英雄

    1993年,二十几岁的我第一次在洛阳参加了关于王铎的“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期间读到了一篇关于王铎与傅山的比较文章,用的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外国式的比较方法,即使在当时也未明悉此文的大意,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写的是什么就更记不清楚了。但常常将王铎和傅山联在一起却从那时就开始了,并从此养成了习惯。
    历史无法倒回,而且,即使倒回,王铎和傅山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我们无法责怪《清史稿》的编写者,宣扬忠君是他们的本意。国是什么,是天下百姓?还是城市家园?在他们眼里,都不是,国就是皇帝自己。
    人很奇怪,这样想多了以后,我忽然觉得王铎的立场是百姓,而傅山的立场恰恰是君王。试想,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的位置互换一下,结果会怎样呢?拼死一搏,换来的或许是又一个“屠城十日”,又一个“灭十族”!从这个意义上说,傅山和王铎的处境仿佛是一种天意。当然,我们不能将真正的外族入侵与此混为一谈,否则就无所谓是与非了。
    这一切很显然都是我的假设,假设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我们不是政治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打动他们的不是王铎与傅山的政治,而是他们的书法。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迷恋王铎。二十多年前,当时印刷物还十分匮乏,王铎的作品往往都是从复印机上得来的,然后小心翼翼地装成一册,还要做一个精心设计的封皮,随身携带,时时揣摩。尤其是他那巨制行草条幅,真是羡为天作。现在想来,那展转寻觅,复印装订的过程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如今书多了,趣则少了。和我一起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大概都不会忘记把王铎视为“书法英雄”的那段时光。
    说王铎是“书法英雄”一点也不过分,他那法度谨严,诡谲奇特,狂狷旷达的草书,不仅个性鲜明,而且有着跨越时空的经典意义,尤其是年轻人,王铎的行草就像他们身上涌动的血液,奔放而热烈!崇拜这样的人,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是必然。
    是傅山撼动了王铎在我们心中“书法英雄”的地位。
    傅山的笔犹如他手中的剑,当他挟带着沉郁顿挫的江湖风雨向你扑面而来的时候,只要你喜欢书法,你就不能不被他感动!
    他有着同王铎一样的鸿篇巨幅,是草书,也很诡谲 。只是较之王铎,他的笔下更多了些妙手偶得和天然巧合,这是一种只有草书家才有的乐趣。当然还有就是他那掷地有声的“四宁四勿”,大概也正合了年轻人在表面上求奇猎怪的心态。只是到了后来,才知道不经过经典的洗礼,是很难品出这其中真谛的。
    而现在的我们,这种洗礼都缺乏的太多太多。
王铎和傅山都是精研经典的。对于经典,他们不仅勤学,而且善用,不像我们很多人,只会临,一用就失之千里,更别说融通求变了,这焉能说是有传统功夫?
    艺术是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的。晚明张扬个性,动荡不安的岁月,为我们塑造了傅山和王铎这两个“书法英雄”。
    是英雄就有缺憾。
    我以为:王铎的缺憾失于整饬,意外太少,而傅山,因常年奔波,笔下难免透出些急躁与烦乱,意外又太多。
    王铎宜学,傅山宜赏。
    这一点很像近现代的沈尹默与白蕉。

五、经典魅力
    能文、能诗、能书、能画、能医、能剑的傅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其实,放下这个世界,单看傅山的书法,同样也是色彩斑斓的。你看:他篆、隶、楷、行、草诸体悉备;大、中、小,巨、微、卷、册无一或缺;临摹、创作共存并养,合在一起,还有一股浩然之气一以贯之,纯正而又高妙,借古而又开新,这就不能不让人问出“为什么”这三个字了。
    那么,为什么呢?
    我以为,是经典在起作用。有扎实广博的经典做基础,风吹来浪打来时,只会多姿多彩,不会杂乱浮飘,这就是为什么。
    经典或许不能让你一夜成名,但经典可能让你成长、让你成功!历史上没有一位大书家不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傅山没有例外,那些创造出成为经典作品的书家也都没有例外。可以肯定地说,对经典的研究有多深,你的原创力就有多大。
    对于经典,当然还有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大凡可以称为经典的,好像都没有特别深奥的繁文缛节,比如古文,你读先秦诸子,读唐宋八大家,如果你可以排除基本语言障碍,应该是极少那种光怪、晦涩的词章的,书法亦然,比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或许你把笔的第一天老师就教你临习,你也不会觉得它有多么可怕的距离,甚至写了几天后自己还觉得不错,也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但,过了二十年后,你再去临它,也一定不会觉得它容易。
    近在咫尺,远在高巅,既易又难,这正是经典的魅力。
    对于经典,不仅要有态度,而且还要有力行,要真的深入进去。墨子说:“名不可简而成,誉不可巧而得”,对待经典正是这样。不能因为学了,像了就止,就以为得到了,从而不再向前,这样就远远失去了经典的真价值。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孔子的这句名言也是经典,他告诉我们,过和不及都是不足取的,对经典的学习与理解,需要的就是要恰到好处,只有恰如其分地领其精要,才会真正地深入到经典中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创造,就真的是你自己了。
    反观当下书坛,我们不免有一种奇怪的感受,出版的经典可谓多之又多,每个人在谈及自己与教导别人时,也都大谈经典,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原来正应了那句古语:“以已之昏昏,教人之亦昏昏。”自己还在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连一知半解都没有,还怎么可能去教好别人呢。于是,跟风,迷茫,不知羞愧、夜郎自大者比比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根子里则一片荒寒。
怪就怪在有人竟把这些归在对经典的学习上,说是因此缚束了个性,掩遮了创新。
    这便又一次让我想到了傅山,偌大之书坛,知经典,从经典中获益的应该大有人在,如果我们多一点傅山的精神,讲几句真话,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皇帝的新装”,经典的魅力也就能真正的凸而现之了。


沈鹏书迹

Tags:晋阳杂记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