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由“林佶四写”所想到的(上)

shxw 2007-10-16 软笔书论 评论

    所谓“林佶四写”,即指清人林佶(1660年~?)手书汪琬(1624~1691年)的《尧峰文抄》(图1)、陈廷敬(1639~1710年)的《午亭文编》(图2)及王士祯(1634~1711年)的《古夫于亭稿》、《渔洋山人精华录》(图3)四部书。“林佶四写”被书林誉为清刊写刻本中翘楚。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史列传》卷七十载其事略云: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佶工于楷法,亦善篆隶。文师汪琬、诗师陈廷敬、王士祯。琬之《尧峰文抄》、廷敬之《午亭文编》、士祯之《渔洋山人精华录》皆其手书付雕。廷敬、士祯之集皆刻于名位喧耀之时,而琬集则缮写于身后,故世人以是称之。佶家多藏书,徐乾学锓《通志堂经解》、朱尊彝选《明诗综》皆就其传抄。著有《朴学斋集》。
据此可见,除了“四写”之外他还抄写了《通志堂经解》、《明诗综》。又据清雍正间鲍氏刊《汪氏说铃》后所附林佶跋云:

    余欣然命笔,但不能如录《尧峰文抄》时笔笔书之端楷。盖彼时为镂板计,故不得不刻画,又时年丁强盛,故尔。此则随笔书去,而往往有天真烂漫之致。

    是知他还曾抄录过汪琬《汪氏说铃》,至于林佶写本有无刊刻或林抄本是否存世,今皆不得而知矣。然据以上所举“四写”资料以及相关记载,却引发了笔者对如下问题的思考:

    林佶是出于什么动机为此?抄写需要多长时间?抄写状况如何?林佶对写刻书法和一般的书法艺术是怎样看待的?林佶的版刻书迹以外的书法作品究竟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或许具有其书法史研究之意义。现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1、林佶抄录“四写”的动机。他是为生计而为吗?若是则“四写”中必然含有书铺刻书人对“四写”的期待,亦即市场对商品的要求。以林佶的特赐进士和内阁中书的地位,似乎这种可能不大,从其所写刻大都为其师著看,动机大概出于尊师。当然,其中也不能排除他作为书法家和藏书家双重身份对书写动机所起的促动作用:前者喜爱精刻写本,后者多愿其书迹传世。

    2、抄一部书需要多长时间?其状况如何?如果抄写乃出于自愿,则他应处于绝对自由的书写状态,换言之,即处在没任何“工作压力”得情况下来做此事的。这种书写状态与艺术创作颇有共通之处,故“四写”必然带有很强的林佶个人“作品”的色彩。“四写”中的三部书,其刊行时间均可知,它们分别为《尧峰文抄》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渔洋山人精华录》同三十九年(1700年)、《午亭文编》同四十七年(1708年),历时约十五年。当然,抄录实际上用不了十五年,据笔者调查,他所抄的四十卷本《尧峰文抄》,也只不过费时一年半而已。因无功利因素影响,就能得以长续持久地从容书写,也就能保障了“作品”的精致。现在让我们从《午亭文编》各卷后所附款识,来看其闲适的书写状态:卷一“康熙庚午冬十二月除日林佶敬录于朴学斋”(图1)、卷二十九“康熙辛未九月二十六日林佶至苏寓同门顾希喆家录此”、卷三十“康熙壬申春正月佶既从吴归闽复录于朴学斋,时二十八日也”、卷四十“康熙壬申夏六月四日荔水庄写,林佶谨识”。可见无论他在除夕还是平日、居家(闽中)还是旅次,皆可就空随时抄写,犹如日课一样,成了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历时一年半终于告成。

 

Tags:由“林佶四写”所想到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