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当代青年书家批评系列之三

shxw 2007-10-29 软笔书论 评论

   

     王忠勇 又名无逸,1972年生,河南陕县人,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书法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二、三届全国楹联展,第二届全国正书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展。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八届中青展三等奖。2004年5月在广州美院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王忠勇书法集》。

■崔寒柏

    王忠勇的书法虽然胎息于传统,但是就其形式感的注重与宣达来说已经超过了许多书家。此外,笔法与字形的融合由书写感入手经运化,显得自然顺畅。这些都是王忠勇能够屡屡受到评委的青睐而屡获大奖的最主要的原因。

    形式感的产生或者说养成,既是展览机制的成果,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王忠勇的书写在平时注重书写顺序的基础上,有效地注意了字的大小、正侧、拉伸、粗细、单字的紧松,以及字与字间因为张力不同而产生的空间布白上的疏密关系。而最后,这一空间的疏密正说明他对书写过程中潜在的张力、引力以及空白的虚实都能有意识和较自然地掌控在手中。相信当代有许多书家还没有真正领悟到这个层次,而王忠勇已经在摸索这种空间感的应用了。

    将古代不同书家的笔法和字形融合在一起,好像也是王忠勇的擅长,也可以说是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的成功。细看他的临作,字形只是一个架子,而用笔早已脱离开或简化出来了。用笔与字形一脱开,形就不会再是学习者的最终目的了。这样一来,自主地书写就可以随兴发挥了。

    也正如学院出来的许多书者一样,王忠勇也存在很多缺陷,书写时,头脑中更多的时候想到见到的是视觉上的效果、眼中将要出现的某种笔画的效果,而这种想表现出来的效果与古人很像,但都不如古人坚定,不如古人那样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笔虽然走得狠,但笔由心出的灵机却是怯弱或阙如的,以致心性与骨力尽失。王忠勇的长笔尤显虚弱,有代人捉刀之感,情趣灵动有之,书家气概缺乏,总给人以虚张声势的感受。这是由眼引领的书写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运笔比较自主,但结构上相当无助,很多字都是靠脱离古人结体或部分依赖古人的结体的存在。自我形成或发挥的部分,却成了没有根由的附着物和为了形势而拉伸的装饰。书法技能上惟难惟高之处,在于结体与章法之间保持一种不因章法需要而破坏结体,不因单个字体的张扬而纷乱全篇的微妙关系。单字像一个人,章法像一群人,为迎合大众而失去自己?还是为保守或宣扬自己而不顾团体?兼而顾之、不失小我、不伤大局正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写字的智慧。单字中的疏密是品,整体上的疏密是格。品格一出,书作方见风骨,一个人亦是如此,知何为而何不为就是人品,就是风格!

    最后再谈当代人的通病,那就是只把写字当做写字,处处所得皆自帖来,笔笔书写心存古人。这种古人,是摹脱的古人。要建立自我,就要让写字时完全不想古人的字型、用笔和效果。先从自我结字开始,再把自己的字像古人那样写开。也正因为是自己结的体,所以才能在任何情景下都能自我的打开、重组、拉伸或收敛,才能为所欲为。以自我结构的建立为主,以建立自我的审美追求、书写内容、书写感受为目标的书写练习,才能把现今的书法艺术重新提升回以往我们享受的书法高度。王忠勇的悟性与刻苦,让人们有信心并期待这一欣赏当代书法真髓的时刻终会来临。

    传统书法的形式感的加强与流行书风的心性的充实是一体两面的各自方向,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与趋势。不管各自的起点是否一样,但最终都会归于形和性的统一以及流淌般的自然表达中。


■齐玉新

    当代书法在不断做着对古代经典书法地继承和探索,同时书法的创作和主流书风也在做着不断地尝试和轮回。如果当代新帖学真的要作客观理性的梳理,那么我觉得王忠勇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人物。

    去年冬天在广州有了半天和忠勇单独在一起的机会,在不算短也不算长的时间里,我们在看作品、谈作品,同时也在听他谈自己的想法和谈对书法的认知。他是继承型的,他从二王上溯篆隶,目的是从二王的源头来寻找那种魏晋风度形成的蛛丝马迹,所以他对书法有着自己非常深刻的理解以及见解,诸如结构的宽博与狭长的历史演变,诸如古法的延续,诸如古意的表达……他俯察唐代乃至宋代书法,目的是了解后人是如何拆解二王的,他们的拆解是否给当代人留下了多少空间。这个我们可以从他早期,比如七届全国展以前的作品中看出他走的是一条兼容为主的道路,在作品中大量穿插和融合着碑和帖的技法痕迹,他在寻找着适合自己手感的技术语言,同时也在尝试着和自己性情契合的技术语境。从八届中青展和八届全国展以后,似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他开始专注对帖学的深度吸收与开掘。一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基本上是以帖学为主的发展道路,在技法中不仅理性的做着对二王乃至魏晋笔法的删繁就简工作,而且还对颜氏宽博雄强体势与气息的吸纳,这么做恐怕他是想在破坏之后进行重建,重新建筑自己的技法语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代诸多魏晋风格和帖学体系的创作中看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那就是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气息与格调中所蕴含的纯净和高古——笔法的自由烂漫、结构的宽博恣肆、线条张力的弥满厚重。

    作为一个还比较年轻的书法家,忠勇一直在默默地对古代经典书法做着自信并执著的继承。对于继承的终极目的他却是要破坏!他说过: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寻求一种破坏二王的办法和途径。在他的家中墙壁上贴着一小块字:“你愿意做书奴吗?为何总是口口声声汉唐情结、魏晋风度?为何总爱感性盲目地临摹某种情调?靠帖那么近又有何用呢?到头来还不是再次掉入二王设下的陷阱?觉悟吧,不要再自我陶醉!”。我不知道这是写给别人的还是写给自己的,或者是每天看看,当作对自己的警示。但我想,当代青年书法家中,敢于这样认识问题,敢于这样说出来的,没有一个清醒地认识是做不到的!没有一种勇气和自信也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一直梦寐以求破坏二王,但破坏二王的目的他是想更好地传承传统!

    忠勇想要做什么?破坏!忠勇还想做什么?传承!传承之后做什么?重建!对于重建,他非常希望在继承—破坏—传承—重建这样一条轨迹中,最终达到“自然流露”的境界。这种流露是技法之外的,一种完全超越了技法的自然流露与生发。自然流露,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境界,胸臆、性情以及喜怒哀乐和所有与书写者有关的外物与内物都不知不觉地在笔下流淌出来,一枝毛笔,不!工具也不重要了,所有的欲和望都自然流淌。我相信忠勇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当代书坛,能够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奖、楹联金奖、中青展获奖的作者已经寥寥无几,而且去年他又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权威大奖——行书、草书、兰亭。几乎所有中国书协重要展览的奖项他都拿了,从第七届全国展至今,他的书艺一路在稳步地攀升,能够走得这么稳健、这么长久的青年书法家在当代书坛是不多的!

    作为一个年轻的书法家,王忠勇在努力地做着自己的探索。破坏与重建应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毕竟他和他的行为已经被关注,因此他这种探索对于其他书法家的影响是什么?这种探索的成功几率有多大?这都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所以看待王忠勇的书法,我们应该以动态的眼光。我想,目前的王忠勇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肯定还要不断地变化着,如何破坏与重建?我想这对于当代研究帖学的书法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再者,忠勇目前的经历还仅仅在于行草书的创作,其他书体上不够完备,一个书法家如何在吸收其他书体的元素为行草书创作的同时又能做到诸体俱精呢?这或许不仅仅是时间、精力的问题,应该还有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的追求。

王忠勇隶书松菊诗书联

王忠勇草书清风横幅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