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一项成功的书法史个案研究——评薛龙春新著《郑簠研究》

shxw 2008-02-27 软笔书论 评论

    《郑簠研究》是薛龙春继《王宠》、《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之后,又一部书法史个案研究著作。虽然他谦称前两本小书“不忍卒读”,但我知道,这不是因为最小的孩子父母最爱,而是龙春兄对《郑簠研究》所耗心血使然。诚如他在致谢辞中所说的那样:“这本小书前后花了3年多时间。虽然看起来这不是个大题目,但它是我博士毕业以后由中古书论研究转向明清书法史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我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实录,对于我的学术生涯而言,意义重大。”

    仅就搜集资料而言,三年以来,除了立足南京的图书馆之外,龙春兄多次奔波于扬州、山东、苏州、安徽、河南、北京等地,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从本书的参考文献看,仅清初文献就涉及百余部,尤其是清人别集与金石学著作中的一些材料,都由他第一次加以使用。白谦慎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已从史料学的角度充分阐述其价值,这是对龙春兄三年来苦心搜集史料的最好肯定。而龙春兄能在南京艺术学院首开艺术史料学这门研究生课程,除了他过人的能力外,也与这几年南北奔走的经验有关。

    书法专业的研究生经常为论文选题而犯愁,许多人认为书法史上的大名头几乎已研究殆尽,从王羲之到康有为,有名的书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批学者在研究,而二、三流的书家大家似又不愿染指。在一般人眼里,郑簠在书法史上不能跻身一流名家之列,但龙春兄通过研究,将这位在清初名噪一时、当时即有“圣人”之誉的大书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郑簠本人的论述之外,本书还涉及到明末清初的访碑、藏碑风气,书家与金石学者的关系,碑刻研究中萌生的审美观念,清初隶书流派等种种相关问题。书法史不仅仅是名家书法史,更应该是真实的历史。如果有这样一个认识,我们的论文选题面会宽广很多。

    龙春兄善于在个案研究中倾注理论关怀,虽然郑簠身上所集中的素材无法与明末清初的董其昌、王铎等人相提并论,但他却能螺丝壳中做道场。《郑簠研究》并没有止步于对书家生平及交游的繁复考证上,从封面的介绍文字就可看出他始终有着宏观的理论思考。他提出:“在清初享有盛名的郑簠在乾嘉时期遭到猛烈批评,虽然同样学碑,同样求‘古’,早期碑学与后期碑学却有很大不同。这个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历史上生前身后评价有歧异的书家很多,但郑簠无疑最具典型性。抓住这一要害,龙春兄不仅更为细致地描述了清代碑学发展的脉络,也借此回应了书法史上“古”这一重要的审美观念。

    从事学术研究,在确定选题、搜集资料之后,往往会碰到如何写作、如何叙述的问题。虽然大学也会开设论文写作之类的课程,但大多难以应对具体的个案研究。而《郑簠研究》正是一本颇具实用价值的写作范本。大到篇章结构与观点阐发,小至注释文字、图版说明,处处体现了作者严谨、规范的态度。细心的读者如能在阅读正文之余,留意一下本书的脚注,对史料来源的发掘和注释的统一规范方面,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附录的《郑簠活动年表》和《郑簠作品简表》,对于研究书家经历、交游,判定书家风格演变、作品流通、作品真伪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貌似琐碎,实关大局。对于今后的研究者或相关课题的研究者而言,也具有索引之功与启发意义。以《郑簠作品简表》为例,龙春兄搜集到郑簠传世作品百余件,这些作品,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书法目录中只有一小部分,大量的作品是龙春通过搜集国内外的私人藏品、机构藏品、拍卖会拍品、清代刻本图书、清代石刻所获得的。这些对于从事明清书法史的学者而言,都不乏借镜的意义。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