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兰亭雅集 “逼”上兰亭

shxw 2008-03-12 习书随笔 评论

    公元353年上巳节的山阴兰亭,汇集了42位名士,修禊洗濯以去邪除灾,曲水流觞以畅叙幽情。那次兰亭雅集,为后世留下了37首情醇才富的兰亭诗,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造就了千秋书圣王羲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佳话。

    十几岁时,我就记下了书圣王羲之的英名,数十年来,我心仪《兰亭序》的风神,希冀兰亭雅集式的文人墨客间的交游。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绍兴兰亭即有中外书家欢聚之雅事,每每闻之,心驰神往。近些年,京城书界追随书圣,雅集不断。从2004年“北京22人书法展”开幕日的“华宝雅集”始,我连年参与组织和亲历了“竹苑雅集”、“小汤山雅集”和“大兴雅集”,交新朋友,得新信息,听新观点,生新理念,获益匪浅。2005年,我与邱振中、王友谊、李松、胡抗美、刘文华、张旭光、曾翔、王学玲和张继诸友几度聚首,多次雅集,或抽签限韵,赋诗诵春;或集中作品,相互审评;或各出上联,网上求对,皆坦怀直言,其乐融融。终以“篆隶楷行草·五体十家展”亮相京城,以至于观者如潮,演成书坛盛事。这种同道间的交流互动,有益于增进友谊,有益于互为砥砺,有益于诗书兼修,对于长久独伏几案、厮守楮砚者,实是开眼界、阔胸襟、长见识、广思路的好机会。

    然而,每一次集会,我都会遥想兰亭,远思书圣。所谓雅集,“集”是一种形式,容易;“雅”则有诸多内涵,很难。我总在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机,去拜谒书圣,去静静地感知魏晋风度,去默默地契会兰亭精神。我不想随随便便、潦潦草草地浪费掉我的首次兰亭之行。这就是至今我仍未踏上兰亭的原因。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兰亭之行竟悄然而至。

    2007年7月上旬,友人电话告知,我被列入“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两百人备选名单,我并未在意。7月22日,我与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全体同仁正在义乌共襄“墨舞神飞”系列活动之盛举,有人再告,我已成为百位入围书家之一,我仍未上心。直到我读了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函,方知此次活动之来龙去脉,并从主办者和百名入选者中感知到此次活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阵营之强。当时,我虽陷入满天飞、到处跑的繁忙境地,但仍在截稿那天寄去了两件匆匆挥就的墨稿,以表示我对这项活动的赞赏。不久后又有消息,“兰亭雅集42人展”座次排定,我名列第十,而前十名正是“兰亭七子”的候选人,拟于8月下旬在兰亭进行学术答辩,然后根据作品和答辩的得分,对前七名授予“兰亭七子”称号。

    接到答辩通知,我突然感到了几分压力。一般说来,位居末席者要挤进前七,若答辩中没有突出表现,几无可能。再看另外九人,或是博士、硕士;或是书法教师;或是当今书坛各书体代表性的创作高手;或是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状元得主;或是屡获国展大奖的书坛精锐;或是近两年频频折桂风头强劲的新星。而我,一无家传,二无师授,三非科班,仅凭一腔热情,一股韧劲,孤舟独桨,盲人摸象,弯弯曲曲坎坎坷坷一路走来。论学历,拼实力,都在他人之下,此去比试,充当“陪练”无疑。尽管如此,我还是乐意去做一片绿叶,衬几朵红花,也好。可临近出发时又有变故,十人中仅有的两位比我年长的候选人皆因故不能前往,放弃竞争。这样一来,我便成了剩下的八位候选人中的第一“高龄”,而从八人中淘汰一人,最终由我独成“绿叶”的可能性十有八九,如此则委实有些孤零与难堪。去不去?令我颇有些进退两难,举步维艰。

    我本对获取什么奖项和名分从不介意,能被选进两百人名单已很光彩;留在百强之内更是幸运;再跻身42人雅集阵营实属不易;被评定为十名候选人之一,那是殊荣。况且,我若退出,剩下七人答辩便失去了意义。还有,我一旦退出,候选人里年龄最大的只有45岁,几乎成了青年书家们的角逐,“七子”成员的年龄构成,也整整缺失了一个年代。另外,我以自学者的身份参加最终的比试,对占全国众多书法爱好者中相当一部分的自学者,或许多少有点激励作用。

    斟酌再三,我做出了“出京赶考”的决定,与另七位候选人一起,先后走上了设在兰亭的答辩讲台。就这样,我完成了期待已久却又突如其来的第一次兰亭之行,我戏称此行为“逼上兰亭”。

    我的首次兰亭之行结束了,我只在绍兴住了一夜,呆了半天,还未来得及敬谒书圣,细读兰亭。然而,这次有些异样的行旅却给我留下了重重的印记。在兰亭,匆匆掠过茂林修竹间的幽径与曲水;匆匆掠过集康熙、乾隆皇帝墨迹于一石的“祖孙碑”;匆匆掠过羲、献父子各书一字合璧而成的“鹅池碑”;匆匆掠过康熙皇帝书丹刻就、遭破坏折断复原后被万千游客积年累月摩画的“君民碑”……所有这些,都已深深铭记在我的心里。

    编者按:兰亭雅集已然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圣典,它因时相传,绵延不绝。2007年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暨兰亭书法双年展、兰亭论坛系列活动,在书坛引起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兰亭七子”评选活动,前后历时3个月,先从全国众多书法家中层层遴选出42位兰亭雅集书法家,再经过现场学术答辩决出“兰亭七子”,成为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

    为弘扬兰亭文化、繁荣书法艺术,进一步推介“兰亭七子”,第二十四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组委会决定在书法节期间,隆重举办“兰亭七子书法精品展”,将此展列为本届书法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报首先对“兰亭七子”作系列介绍,以后还将陆续向广大读者介绍兰亭的历史文化、名家名作以及各种活动和动态,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喻革良先生参与了本专题的策划,在此表示感谢。

    刘洪彪 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出生于江西萍乡。1970年下井挖煤。1974年入伍从军。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曾获首届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2006年度“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中国书坛首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2007年在北京设立“刘洪彪书法馆”。出版作品专集、合集7部,出版文集《缀连琐碎》。作品被中南海、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收藏。曾多次出任全国书法展赛评委。

刘洪彪诗二首
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四十二人展感赋
007年8月12日

兰亭一聚炳千秋,
雅士终归背俗流。
吾辈真当常洗面,
澄心净手做书徒。

赴兰亭与书坛四十二人雅集有怀
2007年10月28日

兰亭往岁总神驰,
丁亥成行仍恨迟。
效仿贤哲吟曲水,
追随羲献写鹅池。
晋装红毯堪摹古,
妙墨奇诗当与时。
翰海群英齐拜谒,
天园书圣可悉知?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