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闪烁的“新”名词

shxw 2008-06-24 软笔书论 评论

    近代中国曾经流行各种由“洋”字构成的词汇,如洋气、洋烟、洋油等,体现当时普遍的赶时髦心态和崇洋价值倾向,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盛行于中下层民众之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从现实生活来看,现代各类电器相互间竞争愈演愈烈,应用功能不断增多,专业新名词愈来愈多,让人觉得新奇的同时甚至于摸不着头脑。网络中更是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大堆新名词,令人眼花缭乱,如干物女、晒客、剩女、乐活族……。如今的书法理论也存在机械搬运、盲目套用一些“洋词汇”的流行现象,各自抢占一片山头。文章中不时出现诸如罗素、摩尔、哈贝马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萨特,黑格尔主义、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用主义、日常语言分析学派、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反本质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一时间纷纷攘攘,尤以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等几个出现频率最高。

    用这些标准来直接评价分析书法,无疑会存在隔膜。那为何还要移植这些新名词?原因在于有的人要的就是这层“不透明”的隔膜,用在书法上,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怎么说都对,以不变应万变,放之四海而皆准。反正绕来绕去,最后也不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其实言之有物之文论无须用貌似高深的字眼来掩饰。当理论变得苍白、贫瘠、空洞之时,只有通过几个所谓的“新”字眼来表现一下,使人感觉有点“新主张”。全球化语境是将书法置于一个巨大的想象环境中,属于“冷战思维”,将书法艺术定性为纯粹“意识形态”。竖起一个空靶子,集中火力一顿猛扫。

    所谓的“新名词”并不是真正的“新”,只不过是打差异牌,利用跨专业优势,或者地区差和时间差,搬运过来。有些从一些很冷僻的西方书籍中套过来,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玩弄“新”名词,有时能够获得一些资本,给人感觉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制造流行的人一方面可以非常享受流行,另一方面可以将不愿加入流行的人扣上“不懂艺术”的帽子。现实中确实如此,倘若是“县长的新装”,想必会有人提意见,“皇帝的新装”则始终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眼下从事书论的人虽很多,粗分也只有两类:一是长线,一是短线。前者多年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当代书坛确有几个非常值得人敬重的前辈,后者是现烧热卖,一会一阵风,什么对自己有利说什么,没有固定的主见。归根结底,前者注重原创,后者是二道贩子。假、大、空、玄、虚是目前一些文论存在的通病,帽子特别大,调子特别高,内容特别浅,脱离实际,像购买月饼时,盒子比月饼贵,华而不实的包装价格超过商品本身,适得其反。如今很多文章或者展览标题,都要花心思取一个有点暧昧的名字,看了正文或作品之后,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同旧时糊窗子的薄纸一般,轻轻一捅就破了。

    记得上中学时看培根、蒙田随笔,题目都是《论××》,觉得很烦。过了而立之年再阅读,还是很吸引人,这样更直接。在信息量流动巨大而迅速的今天,只有暂时的时髦,没有一世之领先。真正的“新”,并不是单纯形式上或者字眼上,书法已经几千年了,哪一方面前人不都已经涉及过?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理解,带给人新的回味或感悟。质朴是书法之高境界,亦是书论之高境界。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