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我与《书法报》——访本报特约记者徐党校

shxw 2008-07-09 习书随笔 评论

    徐党校 1957年生,祖籍陕西乾县。宁夏文史馆书画研究员,西部书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六、七届青联委员。曾获宁夏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学成才标兵、全国首届百名优秀退伍军人标兵等称号。

    记:从本报的优秀通讯员到本报的特约记者,能否谈谈你是怎样与《书法报》结缘的?

    徐:万事随缘,1984年我从部队复员后,带领几名待业青年创办了一家工艺美术牌匾装潢部,由于业务的需要,加之自己平时也喜爱挥毫写字,逐步和一些书画家有所来往。有一次,我请时任宁夏书画院院长、中国标准草书社社长的胡公石先生题写匾牌,在胡老家第一次看到了《书法报》,读后很兴奋,胡老对我说,《书法报》办得不错,你要学书法,订一份《书法报》是会有帮助的。回到住处,我立即到邮局去订阅《书法报》,但因征订时间已过,须等到下半年才能订。失望之余,我试着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询问能否将已出版的《书法报》邮寄给我,信发出后不久,我便收到了报社寄来的包括创刊号在内的所有报纸,感慨之余,我便细细阅读了每一份《书法报》。当时的《书法报》版面没有现在多,内容却十分丰富,无论是书坛信息、技法讲座,还是碑帖分析,对于我这样一位初学者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露。读来既通俗易懂又极为实用,自那时起,我就一直坚持订阅《书法报》,20多年从未间断。1986年,由胡公石发起的中外名家草书精品展在银川举行,林散之等众多名家参加了开幕式,期间我采写的名家专访和一系列重要消息都在《书法报》上发表了,被《书法报》授予首批优秀通讯员,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此后,我便经常为《书法报》撰写文稿。是《书法报》引领我走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在从艺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在我的心目中,《书法报》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

    记: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约记者,您是怎样做到的?

    徐:作为一名特约记者,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同时还要以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而作为《书法报》的特约记者,还要对书法界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脚勤手快,不放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的任何机会,才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信息。有一次我采访军旅书家李铎先生,为了深入地了解他坎坷的人生,我不仅多次赴京面聆教诲,并且三次到陕西,了解、拍摄他当年为华山西山题写的劈山救母的石碑。李先生感慨地说:“我见过不少的记者,像你这样勤奋、吃苦耐劳的还是第一个。”在我担任特约记者的时间里,我就把自己当作《书法报》的一分子,自觉地维护《书法报》的声誉,大力宣传和推介《书法报》。2007年,我给福建漳州慈善总会捐赠了30件书法作品,获奖金1万元,我就用这些钱为书画家和部分宁夏文史馆书画研究员订阅了《书法报》,其中有些人是第一次阅读《书法报》,看后他们纷纷向我表示,以后将继续订阅《书法报》。喜欢书法的朋友到武汉出差,我都会介绍他们到《书法报》做客,去年“城运会”期间,银川市体育局长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我就推荐他造访书法报社,我想,这样做能够加强《书法报》与读者的互动,实现读者与编者的交流,对于提高报纸的质量或许会有所帮助。

    记:听说您曾经编辑过一部《宁夏名匾》,但一直未见出版,是何原因?

    徐:我在宁夏工作,一直想为宁夏留下有意义的作品,平时外出,常看到一些悬挂在商店、景点及门楼上的匾额,这些匾额,有些是古迹,有些是当代名家所书,于是就有了想编一本《宁夏名匾》的想法。3年前,约了3位同仁,一起走街串村翻山越岭,搜集名家匾额。没过几天,由于太苦太累,3位同仁相继退出,我只有一人单干,常常为了找一块匾,日夜奔波,住农舍,饮渠水,终于搜集到近百幅名匾的照片。正当我准备自费出版时,有的书家提出了付版权费的问题。他们提出用一块匾,要从每本书中抽取5~10元的费用。这件事从头至尾我是又出钱,又出力,纯粹是从公益事业的角度考虑,如果再要我付费,实在是太难了。所以,这本书没能出版,但我还在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出版问世,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记:您对《书法报》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建议或意见?

    徐:《书法报》是我国书法界创刊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其集艺术性、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身,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职能和专业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面对目前异军突起的同类报刊以及网络媒体的冲击,争夺市场不可小视,所以《书法报》在保留传统栏目的基础上,一定要开拓思路,坚持灵活的办报宗旨,用可读性强的文章和有时代风格的书法精品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要坚持“百家争鸣”的原则,敢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学术文章。在言论上也要敢于针砭时弊。要做深入的市场调查,摸清基本的读者群,经常进行读编互动,建立畅通的读编热线。市场经济有其特点,《书法报》在面向市场时,也要调整好经营理念和加强内部管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后,祝愿《书法报》越办越好,不断发展壮大。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