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从雨果到《史记》

shxw 2008-10-06 软笔书论 评论

    曾在某电视聊天节目中对茅盾、巴金、冰心等人深表不屑的韩寒,我可以在言论自由的语境里,尊重他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然而,对于他的轻浅与狂放也是深表不屑的,个中理由在此不论。不久,与韩寒一同参与某电视聊天节目的陈丹青,似乎受到了这个年轻后生的感染,也口出狂论,大言不惭地说起“醉话”来——“譬如法国的雨果、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我实在读不下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绝对了不起,可我只啃了一两章,全忘了。翻译不佳是个借口,对不起,又开罪译者。”说完作家,陈丹青转而又指向了画家:“绘画不必翻译,我早已对伦勃朗略生厌倦(他曾是我的神);对柯罗轻微失望(我至今深爱他),对怀斯从来就讨厌,看到他的作品就想走开(他在民意调查中位居美国画家第一)。好在欧美爱国者不会越洋寻我来算账……”自我感觉良好的陈丹青越说越来劲,居然对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及晚期的林风眠也表示不以为然。

     对韩寒与陈丹青之流的“祖宗之骂”,我仅能理解为打击别人,是为了抬高自己。与李敖、柏杨等人当年对传统文化反思过及的“祖宗之骂”还不是一回事。

    日前,去北方某地游览,承当地书法家协会主席招宴,席间听其高谈阔论,不禁愕然。此君酒过三巡之后,骂起《史记》,他直言不讳地说——“《史记》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读不懂,也不影响我当主席呀,当著名书法家呀。”天呀,何为“主席”,何为“著名书法家”,我越发糊涂起来。

     把陈丹青与“主席”放在一起,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先说陈丹青。此人画西藏题材的美术作品成名,旋即赴美,浪得大名。吃几餐洋饭,就有与众不同之感。归国后,屡发高论,颇得媒体关注,名声日隆。陈丹青的言论,仅是公众人物的奇谈,本不必要大惊小怪才对。当他以如此的腔调,把雨果拿来说事,我对陈丹青开始怀疑起来——他的文学欣赏能力多强,他的文化智慧多高,他的审美思想多深?就连一个高中生都能理解的雨果,你一个世界艺术家焉能读不懂,是作秀,还是装深沉,惹人注目?

    雨果,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在中国影响巨大。雨果的小说并不难懂,单说《巴黎圣母院》,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可谓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扣人心弦。另外,他以作家的良知,于1862年11月25日致函巴特勒上校,直斥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他说:“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在历史面前,一个强盗叫法兰西,一个强盗叫英国。”我想,这句话陈丹青是可以看懂的吧。雨果还是画家,读不下雨果的陈丹青恐怕也不知道。雨果在1869年画了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画中有一条条甩得高高的辫子,富有神韵。

    再说看不懂《史记》的“主席”、“著名书法家”。在一个小范围内得志,说是小人得志显然不礼貌。可是,偏偏有那么一小撮人在小范围得志了,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轻言戏谑仅知其有、不知其意的文化经典,真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对《史记》的阅读和理解,不在书法家的职业要求范围之内,但是,作为书法家,对《史记》的常识性了解并不为过,我们必须知道,《史记》中所记载的是我们清晰的过去,是一个民族具体的存在。别说作为书法家——一个以文字书写为业的知识分子,仅是一个中国人,对《史记》也需要略知一二。

    看不懂《史记》的“主席”、“著名书法家”在书法界大有人在。有一次与某书法家聊天,谈话中提及《读书》杂志,此公不屑地说:“我不读书啊。”提到“二王”,一歪脑袋,又说:“二王死了。”然后哈哈大笑起来,以极其蹩脚的方式,表现着自己某种可怜的优势。

    画家与书法家的“优势”就是工匠式的手工技术,因此,在美术界和书法界,理论家们的思考往往被看成无病呻吟,可有可无,其中的智慧魅力和思辨价值常遭忽略。尤其是美术、书法作品的市场逐渐成熟以后,画家、书法家的腰包鼓起,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似乎就有了胡说八道的话语权,以自身的浅薄,说着弱智的话,尽管振振有辞,终掩饰不了一个暴发户的短见和一个手艺人的狡黠。

    陈丹青在清华大学短期执教,因与校方在招生上的分歧而分道扬镳。陈不主张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考试注重文化统考,意即美术家是文盲也没关系。从陈丹青的言行来看,我觉得美术学院招生,是需要文化统考的。陈丹青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大学生,就是因为文化考试的要求较低,才使他看不下雨果,看不下车尔尼雪夫斯基,看不下马尔克斯的,也看不到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林风眠的学问究竟比自己高多少。

     对文化经典我们要有敬畏。当我们在文化大地匍匐时,我们的力量来自于经典的支撑和鼓舞。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是今天与未来的沟通。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