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隋人书《出师颂》质疑

shxw 2008-12-03 软笔书论 评论

    2003年7月嘉德春拍,故宫博物院重金购得隋人书《出师颂》。这件作品,有徐邦达、启功等大家鉴定,因此鲜有人怀疑,今就其可疑的几点提出来,求教于诸位方家。

    就通篇来看,《出师颂》的书体并不统一,其章草草法亦不纯正,夹杂着一些唐以后的笔法,因此不像启功先生所说的“章草精妙,古于唐法”

如:
正文第一行:天、漢、作
正文第二行:攸、夜、未
正文第三行:纪、戎
正文第四行:雄、戟
正文第六行:百、作、昔、津
正文第七行:蒼、风、伐

     如果说,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字,在古于唐法还是晚于唐法上会存在争议的话,那么下面我再挑选出一些字,和宋代米芾的书法作一个对比。
第一种情况,《出师颂》中的字,与米芾书法作品中的字整字字形及笔法极其相似。如:

正文第一、六行:作  米芾《中秋帖》
正文第一行:人  米芾《吾友帖》、《海岱帖》
正文第一、四、五行:上   米芾《甘露帖》、《李太师帖》
正文第三行:易  米芾《吾友帖》
正文第四行:以  米芾《甘露帖》、《叔晦帖》、《何事帖》
正文第六行:性  米芾《紫金研帖》
正文第六行:为  米芾《吾友帖》
正文第七行:一  米芾《致伯充尺牍》、《致彦和国士尺牍》、《元日帖》
正文第七行:区  米芾《致伯充尺牍》
正文第七行:变  米芾《草圣帖》、《研山铭》
第二种情况,《出师颂》中的字,与米芾书法作品中的字,偏旁极其相似

如:
正文第一行:漢之“氵”    米芾《秋山诗帖》淡之“氵”
《欀侯出关帖》漢之“氵”
《蜀素帖》滞之“氵”
正文第一行:祚之“乍”   米芾《中秋帖》作之“乍”
正文第一行:開之“开”   米芾《法华台诗帖》開之“开”
正文第二行:攸之“亻”   米芾《苕溪诗帖》作之“亻”
《致窦先生尺牍》伏之“亻”
正文第二行:映之“央”   米芾《法华台诗帖》坱之“央”
正文第四行:授之“扌”   米芾《韩马帖》披之“扌”
正文第四行:焕之“火”   米芾《昨日帖》烦之“火”
《研山铭》烁之“火”
正文第四行:纪之“纟”   米芾《戎薛帖》纳之“纟”
正文第五行:授之“扌”   米芾《蜀素帖》杜之“木”
正文第五行:将之“丬”   米芾《李太师帖》收之“丩”
正文第六行:性之“忄”   米芾《致知府大夫尺牍》情之“忄”
正文第七行:蒼之“石”   米芾《甘露帖》之石
《致伯充台座》之石
第三种情况,由于《出师颂》字形的整体结构趋扁,加以章草体的特殊形态,有些字似乎不易看出米字的形态来,如果我们忽略其章草意味,将其字形拉长,则以下的一些之,与米芾书法中的字,也是极其相似的。如:
正文第一行:基  米芾《吾友帖》
正文第二行:皇  米芾《惠柑帖》
正文第三行:萬  米芾《中秋帖》
正文第三行:戎  米芾《元日帖》、《李太师帖》
正文第三行:歴  米芾《留简帖》
正文第六行:百  米芾《甘露帖》
正文第六行:昔  米芾《与魏泰唱和诗》
正文第六行:素  米芾《筪中帖》、《草圣帖》
正文第七行:麾  米芾《春和帖》
正文第七行:荡  米芾《闻张都大宣德尺牍》之薄
正文第七行:风  米芾《与魏泰唱和诗》、《春和帖》、《多景楼》

    通过以上对比,在《出师颂》中出现如此多的米芾因素,不能不使我们怀疑隋人书一说是否能站住脚。人们以前未曾注意到这些米氏因素,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米芾传世书法中没有章草作品,而这件章草书法作品,因其中的章草笔法,掩盖了米氏书法面目,二是这件书法乃是用拙笔书写,而米芾传世书法作品所用之笔,鸡毫、羊毫、兔毫、狼毫,都有所用,但其笔皆精,并无用拙笔之例。由是,如果不经过仔细对比,这些米氏因素还真不易察觉。我们又往往迷信权威,而不去仔细考察。我个人认为这件章草书法为米芾临本的可能性较大,但也有可能更是米芾以后人临米芾的临本,也就是临本的临本。而米友仁题曰隋人书者,当是米芾所临之本,这个题跋被后人割裂,安在了临本上面,而原作则不知所踪。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