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草篆:“若坐若行”的生命现象 作为篆、隶、真、草之一的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而言,篆书可说是中国最早定型的文字,在其流变过程中,犹如其发展变化,并孕育衍生的隶、楷等书体一样,始终存在两个方向的趋势,一是工整、规范、整饬;另一是率性、便捷、更加抒情写意。篆书的草写,即草篆亦如此,可以说草篆便是后一种趋势的必然结果。 书写状态的一种选择 通常认为,草篆始自明朝赵宦光,并以其最为著称。如清代黄子高云:“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始。”其实,篆书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在由较急速、草率到较整饬、规范的过程,或者说其本身就同时蕴含着草写的意味。草篆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从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的竹木简及帛布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篆文,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因快速率意之故,笔画的首尾之处出现了无意识的笔势牵痕。当然,这种先秦草篆,明代的书家们当时不一定能见到,原因在于当时的考古发掘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然而,明代的书家在篆书创新时,也推出了草篆,这种“草”的意识竟与先秦的先民们暗合。 实际上,通行篆书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字体的分别和专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工整的一种就是篆书的起源;草率的一种可以称为“草篆”,也可称为“古隶”,它正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从秦的“商鞅方升”上的铭文看,写得比较工整,是西周以来传统的篆书;但是“大良造镦”上的刻款就很草率,属于草篆的字体。隶书和小篆最大的区别,就是变圆笔为方笔,变弧线为直线,这样写的速度就可以加快。 流变中的坚守成长 战国时期的竹木简及秦代的简牍帛书上,已经出现了相对于大篆的草体写法,如《宗妇鼎》《苏解为陶盖》等,都可以认为是与大篆并行的草化篆书。在这个时期,尚处于草篆发展的自发状态,它在民间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气候。秦“书同文”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更广泛地把隶书加以推广。秦代庄重的石刻之类采用小篆,基本结束了象形文字的使用,同时,出于手写的方便快捷,大量官文书采用草篆(古隶)书,草篆可以说是隶书的前奏,而隶书则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刘熙载《艺概》说:“汉《祀三公山碑》‘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个字,当称之为草篆的雏形或者准草篆。蔡邕是飞白书的始作俑者,他笔下的篆书,极有可能带有飞白书的特征。从东汉以前的简牍帛书或墨迹中,可以窥出篆书中飞白的影子,这个时期的草篆也可称为“古隶”,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 李斯作小篆并没有导致古篆的消亡,也未羁绊篆书的草化。篆书到秦代呈多元化发展,无论有无规整化要求,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书写者在书写实践中显露的对率真质朴简约的追求,篆书的草化是大势所趋,对篆书草化的追求是自发的,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体现。以后篆书朝着分书和行草两个方向发展,分书一脉最后发展成篆隶体,如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楚简、秦律简等,字形修长,篆意隶法兼而有之;行草一支,字形开拓不羁,运笔墨韵十足,即是“草篆”了。魏晋以降,楷、行、草书唱着主角,草篆虽然式微,但我们从《大唐李府君墓志铭》《王府君墓志铭》等碑额墓志盖上,仍可看到唐草篆的影子。 明代书家是叛逆和富于创建的,他们以草书笔法书写篆字,对以往篆书从运笔运墨到结字章法进行颠覆,使篆书具有草书所有语素,几乎也能达到草书表情达意的效果。明赵宦光之子赵均谓草篆为:“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古今之法,勉作,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在赵宦光的篆书中,行草书的侧锋运笔、顿挫、墨韵均被表现出来,少了圆转萦曲,多了方折刚劲,金石气充盈。至此篆书已经具有了行草的抒写和表现,书写者的性情、性灵在书写中得以清晰呈现。清人认为草篆就是解散正统的篆书结体,让它自由粗率,具有草书的意趣。近代以来直至现当代,傅山、八大山人、何绍基、吴昌硕等一批书家秉承优良传统,钟情金石考据、碑版甲骨,在篆书创作中能够独标一帜,开拓出新的气象,写出自己的性情与韵味。 在融合创新中摇曳多姿 现当代草篆创作上卓有成效者,无不是借鉴历史上篆书一切优秀成果,在金石上下了大工夫,包括金文、甲骨和大小篆;同时着力于篆隶结合,融碑帖为一炉,以行草意肆意挥写,纵情笔墨之外,又在法度之中。以现当代书法大家陆维钊、陶博吾、刘自椟等为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草篆从现代美学意义上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大胆创新,使草篆线条的节奏感、力量感、韵律感、形态美感增强。 陆维钊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蜾扁体,又称陆维钊体或扁篆,是其在书体上的重大突破与创造,说到底也是草篆的一种。是在草篆基础上的再发展,其造型与草书、隶书糅合,笔法篆隶兼施,方圆并用,线条在帖与碑之间徘徊,使得草篆颇具陌生美感和视觉冲击力。草篆线条的趣味性加强笔墨表情丰富,使作品节律内畅,表达出蔡邕所谓“若坐若行”的生命现象。 陶博吾笔下的篆书极其“写意”,独具个性,虽受吴昌硕影响,但其狂放不羁的艺术个性,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野逸朴拙的文人气质和独特的视野和创造,使其艺术成就依然出吴昌硕其右。陶博吾说:“怎样能得出个人风格?自然是遍临各帖,吸取各家的精华,融化于我的笔端,才会另有趣味。”正因此,陶博吾篆书既未步吴昌硕后尘,也没有掉入传统书风的规整窠臼。 草篆探索出新不能离开对经典学习借鉴和广泛涉猎,只有博采众长,以扎实的传统功力做基础,同时在取舍中构建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作品风格,努力地融入自我,才能达致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 上一篇:笔墨气韵是书法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 下一篇:【珍贵史料】——书学之路● 陆维钊
猜你喜欢
- 2015-03-13 品相是钱币的生命
- 2015-03-13 鼻烟壶收藏外热内冷现象渐可改变
- 2015-03-13 烟壶收藏外热内冷现象渐变
- 2015-03-11 漫话潘天寿名作《雁荡山花》的孪生现象
- 2015-03-11 2011年春拍当代艺术市场十大现象解析
- 2015-03-11 艺术品高价成交成全球现象
- 2015-03-11 艺术品高价成交成全球现象
- 2015-03-11 文艺的蓬勃发展 文化的生命与力量 图
- 2015-03-09 反思朱新建现象: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
- 2015-02-04 追问书画展一日热现象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