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黄介超:用火柴梗画国画

兰亭书童 2006-03-20 中华绘画 评论

       画国画,可以用毛笔、手指,但你听说过用火柴梗也能画国画吗?


  南安黄介超先生就是用火柴梗作画,“不过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知道这事,本打算以后出书了再说。”黄介超先生用火柴梗画画已有数十年之久,他说,选择用火柴梗画画,除了是绘画工具的一种创新,更重要的是让火柴梗发出生命的第二道光。


  大胡子画家


  小灰帽,满脸络腮胡子,身着老式中装,这是黄介超先生的形象。“我啊,喜欢留胡须。”黄先生调侃,“有了满脸的胡子,画画才有感觉。”在1989年进入农业银行南安市支行之前,黄介超就已经是大胡子了。


  外表有个性,画画的工具也是与众不同。黄介超先生说,选择火柴梗,就是想在绘画工具方面有所创新,和别人不一样。“用火柴梗作画,与其他工具相比,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才想用功创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用火柴梗在扇面上作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自己的画前戴上眼镜,黄先生用拇指和食指斜斜地捻起一根火柴梗,沾了沾墨水,就开始在一方折扇上画起了梅花。他点点提提,一会儿工夫,一枝曲折雅致的梅花跃然纸上。


  黄介超先生说,多年来,他已发现了用火柴梗作画的不少好处,可以作为毛笔的颈、挫和回锋,又具备了钢笔的硬劲,以及指画的断续。“就喜欢它那种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感觉。”黄先生道出他选择火柴梗的缘由。但火柴梗也有它的局限,“它所作的画,画幅不大,且颜色不能华丽。”因此,黄先生大多做国画,且风格清淡雅致。

  黄先生介绍,他的火柴梗画是以中国传统国画为基础,也结合了素描的技巧,用火柴梗作画可以画出自己的风格。每天都在创作台前研究作画技法,每多悟出一个技巧、笔法,就兴奋异常,“自娱自乐,一个晚上不睡都可以。”他认为,做人要随和大度,作画则不能如此。他称自己作画是固执偏见,一意孤行。因为他的理解是,画画不能平庸,不能随波逐流。他所作之画,就是在作他自己的修养。

  为谋生学画

  “我现在作画不为卖钱,但最初却是为了谋生而学画。”黄介超道出自己学画的初衷。据黄先生回忆,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得早。7岁时看到一名画师在街上以为人画像谋生,可以衣食无忧,而且这位画师还画了一张叶飞的故乡———金淘的风景画,模样很是漂亮,于是年幼的黄介超开始有了学画的念头。只是当时家里穷买不起画笔,只能用树枝、木炭之类的当画笔,自己暗自琢磨。“当时是为了赚碗饭吃”。

  1965年,黄介超初中毕业后,就到宁德市屏南县下乡当一名茶场工人,本想暂时呆几年后再去参加高考。不巧的是不久后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上学无望,家也回不了,黄介超在屏南一呆就是25年。

  在去当茶场工人时,黄介超暗下决心,不能一辈子困在田地里。于是闲暇之时,他就开始自学作画,“没有画笔我就用树枝、竹管在地上画”。他发奋说,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依靠作画来养活自己。当时为了谋生,黄介超不仅学画画,还学篆刻和书法。有时到乡村为农民画像,一张2元钱。渐渐地,黄介超的书画在当地小有名气,于是茶场就调他去当美工,负责宣传、画广告。终于实现理想,从此就不用下地劳动了,黄介超甭提有多高兴。在屏南的25年间,黄介超还担任过屏南一中的美术老师和体育老师,以及县防疫站宣传科的宣传员。

  上世纪80年代,黄介超觉得自己的作画应该要有一个大的突破,于是他选择了工具上的改变,在试遍了树枝、木炭、竹管后,黄介超选择了火柴梗作为自己的“画笔”。“因为之前没有人试过,且我又喜欢它断断续续的感觉。”此后黄介超开始了新的旅途,同时他也意识到,火柴梗将伴随他一生。

  名扬新加坡

  1989年,拿到本科文凭的黄介超凭借着一手漂亮的字画,回南安一中担任美术教师。离家25年后,44岁的黄介超终于回到了故乡。

  开学前,黄介超夹着一捆自己的作品到南安一中报道。此时他因火柴梗作画的绝活,受到新加坡方面的邀请,准备前往办画展。半路上他遇到一名在农业银行南安支行工作的同学。同学一听说黄擅长作画,就介绍他到农行工作,但要进农行并不容易。在面试时黄说,那就现场作画吧,你们看行不行,说着摊开纸笔一会儿就画好一幅画。

  1989年10月,受到新加坡中华文化学协会和南安会馆邀请后,黄介超带着部分作品前往展出,并现场为新加坡的画友献艺。当时新加坡许多人都被他的高超技艺折服。为答谢新加坡友人的厚爱,黄介超还将展出和当时所作的书画全部赠送。当时新加坡华文报《新明日报》以“让火柴发出第二道光”为题,对黄介超进行报道。

  绘画赢芳心

  因了这绘画的才华,黄介超也赢得了心爱的姑娘。

  “我那么穷,在那边又是外地人,她除了看上我的画,还有什么可贪的?”看着在一旁给大家泡茶的老伴,黄先生笑了。黄先生的爱人名叫魏惠平,宁德屏南人。

  听了这话,魏阿姨边给大家倒茶,边笑着说:“当时比较傻,总觉得精神第一,物质方面无所谓。不过嫁给他以后就后悔了,他只懂画画,不会赚钱。”说着说着,魏阿姨爽朗地笑了起来。

  魏阿姨1974年高中毕业后,留在屏南中学教书。1975年,她在学校里遇到了黄老师。

  “那年全县中学生篮球赛在我们学校举行,他也带了他们学校的学生来参加。我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学生的奖状写字。”魏阿姨觉得他的字写得很漂亮,平时身边的人没见到谁能写这么漂亮的字,“也就对他有了点好感啦。”

  据魏阿姨回忆,当时全县的中学经常开会,或者假期老师们经常集中活动。老师进行分组时,魏阿姨经常被分到黄老师那个组。两个人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也渐渐有了交往。魏阿姨知道了黄老师还会画画。

  “我们书信往来的时候,我就在信纸上画个人,一只脚跪下来,拉着一个女孩子的手在亲。”黄介超使上了自己的绝活,取悦芳心。

  后来,魏阿姨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黄介超。“他是外地人,又比较穷。当时我家里人都劝我,担心嫁给他后我要吃苦。”

  几年下来,黄介超的绘画在县里小有名气了,大会小会都叫他去布置会场。“年时,他站在凳子上,在墙上写字、画画。旁边的人看了都会跟我夸他很厉害。”而魏阿姨也发现,家里过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黄老师的奖状。“虽然我不懂得画画,不知道他画得多好,但有人承认他,说明他还是有成就的,心里也很高兴。”

  爱人大力支持

  结婚后,魏阿姨学会了裱褙。

  “我跟他说,要支持他继续绘画。”“请别人裱褙一幅画得花五六十块钱,我自己来帮他做,就可以省下这笔钱了。”魏阿姨学来的裱褙技术,为黄介超后来办画展出了大力。

  黄介超在新加坡展出的100多幅作品都是魏阿姨亲手裱褙的;1992年,黄老师回南安后办了画展,每一幅作品也都是魏阿姨裱褙的。“一幅画,刚画好时是皱巴巴的,要撑平、上墙、裁平、晾干……一道道工序都是我自己做,而且这是流水线作业,100多幅画裱褙下来,包括自己用铝合金做画框,很累的。”魏阿姨指着墙上那些画,向我们介绍裱褙每一幅画背后的辛苦。

  虽然如此,看到黄先生的作品展出了,得到很多人的赞赏,魏阿姨的辛苦也就值得了。

  愿望:出书传艺

  2年前,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的黄介超向组织申请提前退休。提前退休,虽然收入降低了,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黄介超觉得过得很快乐,“两年来,我的体重由原来的110斤增加到了130多斤。”

  “在农行上班时,单位规定不能留胡子,”捋着自己的大胡子,黄介超得意地说,“一退休我就开始留胡子,现在留出来了,作画的感觉更好。”

  黄介超称,提前4年退休,主要是为了想将自己一生所学到的火柴梗作画的实践经验、作画特点和驾御技巧整理出来,通过图文说明的形式出一本书,以作交流传艺。“图是早准备好了。”黄介超说,“目前正在整理文字资料,要出这本书还需要一段时间。”

Tags:国画   用火   黄介超   柴梗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