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吴文化节纪实:寻求城市长盛不衰的文化支撑力

兰亭书童 2006-04-19 画闻 评论
       4月10日至16日,2006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在吴文化发祥地无锡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对开拓江南文明的先祖———吴泰伯的万民公祭,揭开了吴文化节序幕。于是,一批批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地应邀而来,一位位至德宗亲从海内外寻根而至,一部部阐述吴地文明的专著相继发行,一个个显示吴文化千年风流的展览盛大开幕……江南四月,吴文化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据《史记》记载,泰伯为30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他三次把王位让给兄弟,自己跋涉3000余里来到尚是荆蛮之地的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镇),“断发文身”,与吴地百姓一起开拓江南文明,被尊为江南先祖。孔子在《论语》中称“泰伯可谓至德也”。从1975年以来,已有4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6000余名官员、专家到无锡朝拜吴泰伯,考察吴文化。无锡市缘何精心设计举办首届吴文化节?市委书记杨卫泽一语中的:主要是对吴文化进行保护、发掘、弘扬、传承,让吴文化能够成为无锡乃至整个吴地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次吴地文明的集中展示。由无锡市政府出面首次举办泰伯公祭,参加者有国家、省、市各级领导,有海内外500多至德宗亲,有联合国官员和无锡友好交流城市官员,有自发赶来的市民乡亲;在古乐雅曲中,贵宾敬献花篮,官员恭读祭文,来宾头戴锦帽,身披金色绶带,向泰伯公行鞠躬礼。同样首次举办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高朋满座,金发碧眼和黑头发黄皮肤同场探讨吴文化幽深大义。为期10天的《吴地风韵》大型展览,展出各类文物和工艺精品700余件。其中既包括被列为我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文物———仿中原青铜乐器的成套“青瓷乐器编钟”、玉器“玉飞凤”等宫殿文物,又有着以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为代表的50多个品类的民间草根工艺美术精品,让参观者对吴地3000年文明史顿生敬意。由无锡民间力量自发编撰的142万字《吴地文化通史》,和由政府组织的三辑17本《无锡文化丛书》先后发行,更是折射出庙堂和草根对振兴吴文化之共同关注。


    这是一场独具个性的城市推介。无锡在现代史中被称为“民族工商业摇篮”、“小上海”,改革开放后,无锡还被称为“乡镇工业发祥地”,后来无锡又力推“太湖明珠”的城市品牌。通过举办2006中国(无锡)吴文化节,无锡又向全国乃至世界散发了“吴文化发祥地”的新名片。和以前打的经济牌、地理牌不一样,这次无锡亮出的城市名片是更有亲和力的“文化牌”和“血缘牌”,也确实收到了成效。专程来无锡参加泰伯祭祀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吴伯雄说:吴文化是一种凝聚力,无论身在何地,无论意识形态怎样,文化的力量、血缘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永远难以割舍的。而应邀参加吴文化节的国外官员则说:原来只听说无锡经济发达,现在才知道这里还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吴文化了不起。


    这是一种更新视野的文化洗礼。礼让天下,夜奔荆蛮,断发文身,教化乡民,发展农桑,开渎筑城,开启江南文明,由泰伯而起的3000年吴文化的内核,在首届吴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专家们眼里,是对内“礼让和谐”和对外“开拓创新”的完美结合。放在现代经济学语境里,就是不在成熟经验“同质化”的模式里消耗资源,而是通过不断创新寻求发展新路径。这对于已经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无锡乃至苏南地区意义尤其重大。无锡市委、市政府已率先提出,要改变传统的以资本和人力投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一条创新驱动型的发展路径,通过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而在领先创新的新一轮竞争中,具有“开拓创新”和“礼让和谐”两方面特征的吴文化,正好成为城市长盛不衰的文化支撑。


    在2006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的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立陶宛等国和中国大陆、港、澳、台的80多位专家提供了70多篇论文,智慧碰撞,激情飞扬。让我们选取其中一段精粹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吴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而对吴文化的溯本求源,让人们的思路更为清晰:无锡近百年的繁华,并非无本之木;这个地区之所以昌明,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支撑力!”

Tags:支撑力   长盛不衰   纪实   寻求   城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