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近现代及当代-萧娴

兰亭书童 2006-05-29 中华绘画 评论

生平简介



萧娴 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字雅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1902年出生于贵阳。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3年,萧娴女士随父迁居上海。每日临书,创作不辍。她临写的《散氏盘》篆书册更受到康有为的高度评价。随后,师从康有为,得其谪佳。1932年,萧娴 女士的篆书《临碣石颂》集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成为知名书法家。抗战期间,萧娴女士中断了她的艺术探索。直至解放后,萧娴女士才开始延续和发展她的艺术生涯,在艺术造诣上通攀高峰。


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3年秋天,萧娴女士赴筑办书展,作书八十余幅,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贵阳市翠微阁观设有为萧娴女士作品陈列馆。


萧娴作品艺术特色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开始就是以“三石”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也。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赏析:
   萧娴老人书法之形质,主要得之于“三石”:石鼓文、《石门颂》和《石门铭》;而气质则直接感受于康有为与《散氏盘》。
   在受康氏影响时,她摒弃了作行书偏求气血贯通,致使用笔时失质实的弊端,于气势感悟的同时,讲求字划的完整性。传萧老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浸蚀的斑剥字迹予以还原。这一面体现了她认真求实的书法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康氏的积习。
   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前文提及的《散氏盘》,窃以为老人是将那种苍茫浑朴的气韵,作为她前后诸体书法的背景旋律对待的,对其篆、行等书风格皆起着间接的斡旋作用。
   即如这件隶作亦然。汉《石门颂》的纵逸放达,在老人笔下由“中和”而凝敛,元气内蓄;不作雕饰处又略似早期的《莱子侯刻石》而墨味有加;用笔直拙瘦劲体现出“骨法”特征。而左昂右低的体势,遥感“散盘”,于排列的整饬中见摇撼——不管萧老对散盘看法如何,但我常知某人对某一法书虽并不定就写它,却倾注着一生的衷情。这种固执乃至迷恋状态,似乎此书与此人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潜在关联;反之,在此人之书中,也总能感觉到那法书的脉络。(陈新亚)

Tags:近现代   当代   萧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