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随改革开放而潮起的中国书画市场,在2005年的峰巅之后,仍然保持上升势头。在这些艺术家之中,张江舟的作品在2006年的春季大拍上仍然保持强劲的上升力。就此现象,我们希望从解读张江舟的水墨作品着手,来认识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一些基本规律。所谓“笔触”多用于西式绘画语言,而张江舟本人的艺术创作已经远远超越传统的笔墨情趣,一时之间权且以“笔触”来概括一些抽象的感觉,以期能更准确地把握他作品的某种特质及感悟新时代的水墨涅。
这一期我们主要通过收集美术界艺术评论家的观点,从一个时代的横切面看张江舟作品的时代价值。
邓平祥先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画向水墨画的演变,标志着中国画在真正意义上走入艺术本体。一些有志于中国画变革的新一代画家,在艺术实践和探索中终于剥离了传统文化的包袱,使中国画以水墨形态独立出来——从而使中国画回到了工具和材料的本身,并取得了与其他造型艺术相对应的形式地位,这是带有革命性意义的拓进。以水墨画来重新定义“中国画”,其意义在于真正找到了传统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方式,使传统中国画锲入现代文化体系成为可能,并且也吻合了以“把自己变成自己的主题”加以表现的世界性艺术变革总体趋势。
张江舟在水墨艺术上的探索(体现在水墨作品)和思考(体现在文学又反映于作品)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一个个案,为考察中国画向水墨画转换和水墨画探索的问题提供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本体,解读他的艺术表达和文字阐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当代水墨画的状况(摘自邓平祥《使艺术成为自身的使命/论张江舟的水墨画探索》)
古申先生:张江舟画作非同一般的个性特征,是他对中国画材料肌理的独特把握及其画面中鲜亮的光感,而这种鲜亮的光感,使他的画作具有了特殊的清爽、酣畅感——这在张江舟近期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一言以蔽之,落定在他的画面中的笔墨色彩,犹如名贵宝石一样,从画面肌理内部透出一种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光辉,集聚迷人的魅力。
张江舟的画,张挂于墙,满壁生辉。重视材料,探索中国画传统工具语言表达的潜在可能性,尽最大可能挖掘出笔墨宣纸所能表现出的材质美、不断叩问笔墨造形的多种可能性,是张江舟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永不疲倦的课题,但他绝不是盲目地在水墨语言方面瞎撞,所以他的画“满壁生辉”是还有另外的涵义的。
张江舟的画,如酒醇香,学养、睿智、机敏是发酵的酵母。学养深厚而又机敏睿智的张江舟,知道如何像舞蹈家追踪“舞蹈”一般,去表现那天造地设的画面。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天才才能知道在宇宙、自然、社会之间,还有着一个“天造地设”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说,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总和,使江舟似乎能够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些科学家所说的“暗物质”的东西,然后,他才像造物主一般,把他看到的那“天造地设”的某种迹象,通过它的画面再现出来。于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自然就知道如何将多元的文化资源汇集,形成处于自身周围的文化氛围,并知道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去培养情感。同时,他也自然就知道如何在“我在”状态、在灵感的天才显现时,用不同于古典、不同于西方,但包含古典、包含西方在内的新的语言方式,把画面表现得流畅潇洒,让人看了具有亲和感。
一言以蔽之,在我们看来,江舟的画观后能令人扼腕叹息,那是因为其在不断学习、探索与研究中,在观察生活中,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现代人应有的感情境界并高扬它,并且在高扬中重新塑造、升华了自己。(摘自古申《张江舟画作的艺术追求及特色》)
樊波先生:在我看来,张江舟的人物画创作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在他看来,现代文明在奢侈地挥霍着欲望,无情地消解着人类历尽艰辛获得的文化理想,进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基于这一判断,他将审美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这是一个由“神秘的宗教文化”、“淳厚的民族遗存”所构成的文明净土。因而我们看到《边地》、《村头》等一系列作品透出“炙热的阳光”,洋溢着“高原热风”,焕发着“粗粝”、“浑朴”、“强悍”的生命力量的作品,相继从他的笔锋下涌现出来。我们知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画家如赵云望、石鲁、黄胄和刘文西等,都曾将西部人物作为他们绘画创作的题材。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民族苦难被一片灿烂的阳光所融化时,他们所描绘的西部人物——无论是情态还是笔墨都渗透着欢乐的因素。可以说,张江舟正是以这些先师的创作为起点,展开了自己绘画艺术的文化探索。我无意拔高张江舟这批作品的文化意义,然而人们只要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作品一般的解读上,而能进一步了解他对创作的深层思考,就不难看出他的上述题材选择中所包含着的明确的文化指向。
郎绍君先生:张江舟笔下的人物,不特强调他们的职业身份与具体行为,而着重表现他们由姿情体现的当下状态;画群像但避免情节性叙述,造型符合写实尺度但不求三维纵深感,这就为笔墨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天地。其笔的特点是:一、以方而直硬的笔法皴擦,略似油画笔触,呈现的是“面”而非“线”,迅捷,直接,不同于一波三折的传统笔法,也不同于快速勾勒的黄胄笔法,不妨称之为“笔触式笔法”(江舟画过油画)。二、笔线多短,似断似连(形断势连),有力而富于动感。三、笔线与笔触式皴擦的组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节奏有如跳荡的锣鼓点,是一种外倾性的表现,不同于传统笔墨结构的含蓄内敛。四、脸部勾画小心谨慎,求其精致,衣服与环境大刀阔斧,形成文野兼顾的特点。(摘自郎绍君先生《笔墨点评:新时期人物画家》)
魏广君先生:20世纪的中国画坛,尤其是新时期的画坛,随着社会道德观、文化观、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在这领域活跃的人们,像回到了战国和魏晋的时空,或出谋划策,或勇壮举狠,或清淡逍遥,联袂出台者有之,独行幽处者有之。江舟也不可能不忙,他以中国儒家所要求的处事原则、思想随时代而灵变,不断地做着有益于美术创作事业发展的事情,而自己的创作也似一叶舟,随着时代的大潮前行、跌宕、发展并丰富着自己,而他那摇橹的手,始终能把握着自己绘画风格的发展方向。
许多人看了江舟的画,都说他的画有贵族气质,这话一点不假,但他画中的贵族气质是哪里来的呢?其实,还是他这个人像六朝时的王谢子弟,正派儒雅、大气而机智洒脱。此是接触过张江舟的人对他的评价,很贴切。没人能相信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能画出贵族气派的画。
由于西方现代绘画已经不再拘泥于写实和焦点透视,增大了中西艺术的互通和相容,因此中国艺术家们又自然而不勉强地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造型结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表现力,从而拓展了中国画的语言范围。而今,江舟将中国人所讲究的理智与感情、放达和约束至今的平衡理念,给予现代转义,仍将传统文化中“新儒学”理论作为其绘画新意境再塑的理论支柱,以让自己的绘画风格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江舟的画顺应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是这种顺应已经戴上了更多的现代人的忧患意识,并已有了对现世行为的玩味与超脱。江舟的画沉静中藏着更多的动荡,玄远中带着更多的神秘。所以他的超脱,归根结底还是依托了他的天赋,依托了他的人生经验及其入世的底蕴。古人讲“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江舟的画,就是他本人的才情、素养以及人格和声的表现。(摘自魏广君《行仁章以端 变故诫骄盈》)
点评:综上艺术评论家观点,不难领悟到大时代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必将产生一批天赋禀异,善于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并肩负本民族历史使命的伟大艺术家,而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必然由市场价值取向所反映出来。解读张江舟的水墨笔触我们能感觉到这种历史的必然性。
张江舟艺术简介
张江舟,男,1961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祖籍安徽定远。现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助理、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画家,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黄宾虹美术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奖”、“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全国性奖项,并有作品参加“百年中国画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聚焦西部——当代中国画家写生创作展”、“东方之韵——当代水墨邀请展”、“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展”、“中国画南北对比展”等100余次全国性学术展览。出版有《走近画家——张江舟》、《中国画坛60一代——张江舟》、《名家写生——张江舟人物写生集》等个人专集10余种。
这一期我们主要通过收集美术界艺术评论家的观点,从一个时代的横切面看张江舟作品的时代价值。
邓平祥先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画向水墨画的演变,标志着中国画在真正意义上走入艺术本体。一些有志于中国画变革的新一代画家,在艺术实践和探索中终于剥离了传统文化的包袱,使中国画以水墨形态独立出来——从而使中国画回到了工具和材料的本身,并取得了与其他造型艺术相对应的形式地位,这是带有革命性意义的拓进。以水墨画来重新定义“中国画”,其意义在于真正找到了传统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方式,使传统中国画锲入现代文化体系成为可能,并且也吻合了以“把自己变成自己的主题”加以表现的世界性艺术变革总体趋势。
张江舟在水墨艺术上的探索(体现在水墨作品)和思考(体现在文学又反映于作品)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一个个案,为考察中国画向水墨画转换和水墨画探索的问题提供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本体,解读他的艺术表达和文字阐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当代水墨画的状况(摘自邓平祥《使艺术成为自身的使命/论张江舟的水墨画探索》)
古申先生:张江舟画作非同一般的个性特征,是他对中国画材料肌理的独特把握及其画面中鲜亮的光感,而这种鲜亮的光感,使他的画作具有了特殊的清爽、酣畅感——这在张江舟近期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一言以蔽之,落定在他的画面中的笔墨色彩,犹如名贵宝石一样,从画面肌理内部透出一种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光辉,集聚迷人的魅力。
张江舟的画,张挂于墙,满壁生辉。重视材料,探索中国画传统工具语言表达的潜在可能性,尽最大可能挖掘出笔墨宣纸所能表现出的材质美、不断叩问笔墨造形的多种可能性,是张江舟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永不疲倦的课题,但他绝不是盲目地在水墨语言方面瞎撞,所以他的画“满壁生辉”是还有另外的涵义的。
张江舟的画,如酒醇香,学养、睿智、机敏是发酵的酵母。学养深厚而又机敏睿智的张江舟,知道如何像舞蹈家追踪“舞蹈”一般,去表现那天造地设的画面。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天才才能知道在宇宙、自然、社会之间,还有着一个“天造地设”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说,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总和,使江舟似乎能够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些科学家所说的“暗物质”的东西,然后,他才像造物主一般,把他看到的那“天造地设”的某种迹象,通过它的画面再现出来。于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自然就知道如何将多元的文化资源汇集,形成处于自身周围的文化氛围,并知道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去培养情感。同时,他也自然就知道如何在“我在”状态、在灵感的天才显现时,用不同于古典、不同于西方,但包含古典、包含西方在内的新的语言方式,把画面表现得流畅潇洒,让人看了具有亲和感。
一言以蔽之,在我们看来,江舟的画观后能令人扼腕叹息,那是因为其在不断学习、探索与研究中,在观察生活中,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现代人应有的感情境界并高扬它,并且在高扬中重新塑造、升华了自己。(摘自古申《张江舟画作的艺术追求及特色》)
樊波先生:在我看来,张江舟的人物画创作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在他看来,现代文明在奢侈地挥霍着欲望,无情地消解着人类历尽艰辛获得的文化理想,进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基于这一判断,他将审美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这是一个由“神秘的宗教文化”、“淳厚的民族遗存”所构成的文明净土。因而我们看到《边地》、《村头》等一系列作品透出“炙热的阳光”,洋溢着“高原热风”,焕发着“粗粝”、“浑朴”、“强悍”的生命力量的作品,相继从他的笔锋下涌现出来。我们知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画家如赵云望、石鲁、黄胄和刘文西等,都曾将西部人物作为他们绘画创作的题材。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民族苦难被一片灿烂的阳光所融化时,他们所描绘的西部人物——无论是情态还是笔墨都渗透着欢乐的因素。可以说,张江舟正是以这些先师的创作为起点,展开了自己绘画艺术的文化探索。我无意拔高张江舟这批作品的文化意义,然而人们只要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作品一般的解读上,而能进一步了解他对创作的深层思考,就不难看出他的上述题材选择中所包含着的明确的文化指向。
郎绍君先生:张江舟笔下的人物,不特强调他们的职业身份与具体行为,而着重表现他们由姿情体现的当下状态;画群像但避免情节性叙述,造型符合写实尺度但不求三维纵深感,这就为笔墨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天地。其笔的特点是:一、以方而直硬的笔法皴擦,略似油画笔触,呈现的是“面”而非“线”,迅捷,直接,不同于一波三折的传统笔法,也不同于快速勾勒的黄胄笔法,不妨称之为“笔触式笔法”(江舟画过油画)。二、笔线多短,似断似连(形断势连),有力而富于动感。三、笔线与笔触式皴擦的组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节奏有如跳荡的锣鼓点,是一种外倾性的表现,不同于传统笔墨结构的含蓄内敛。四、脸部勾画小心谨慎,求其精致,衣服与环境大刀阔斧,形成文野兼顾的特点。(摘自郎绍君先生《笔墨点评:新时期人物画家》)
魏广君先生:20世纪的中国画坛,尤其是新时期的画坛,随着社会道德观、文化观、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在这领域活跃的人们,像回到了战国和魏晋的时空,或出谋划策,或勇壮举狠,或清淡逍遥,联袂出台者有之,独行幽处者有之。江舟也不可能不忙,他以中国儒家所要求的处事原则、思想随时代而灵变,不断地做着有益于美术创作事业发展的事情,而自己的创作也似一叶舟,随着时代的大潮前行、跌宕、发展并丰富着自己,而他那摇橹的手,始终能把握着自己绘画风格的发展方向。
许多人看了江舟的画,都说他的画有贵族气质,这话一点不假,但他画中的贵族气质是哪里来的呢?其实,还是他这个人像六朝时的王谢子弟,正派儒雅、大气而机智洒脱。此是接触过张江舟的人对他的评价,很贴切。没人能相信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能画出贵族气派的画。
由于西方现代绘画已经不再拘泥于写实和焦点透视,增大了中西艺术的互通和相容,因此中国艺术家们又自然而不勉强地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造型结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表现力,从而拓展了中国画的语言范围。而今,江舟将中国人所讲究的理智与感情、放达和约束至今的平衡理念,给予现代转义,仍将传统文化中“新儒学”理论作为其绘画新意境再塑的理论支柱,以让自己的绘画风格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江舟的画顺应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是这种顺应已经戴上了更多的现代人的忧患意识,并已有了对现世行为的玩味与超脱。江舟的画沉静中藏着更多的动荡,玄远中带着更多的神秘。所以他的超脱,归根结底还是依托了他的天赋,依托了他的人生经验及其入世的底蕴。古人讲“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江舟的画,就是他本人的才情、素养以及人格和声的表现。(摘自魏广君《行仁章以端 变故诫骄盈》)
点评:综上艺术评论家观点,不难领悟到大时代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必将产生一批天赋禀异,善于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并肩负本民族历史使命的伟大艺术家,而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必然由市场价值取向所反映出来。解读张江舟的水墨笔触我们能感觉到这种历史的必然性。
张江舟艺术简介
张江舟,男,1961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祖籍安徽定远。现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助理、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画家,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黄宾虹美术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奖”、“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全国性奖项,并有作品参加“百年中国画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聚焦西部——当代中国画家写生创作展”、“东方之韵——当代水墨邀请展”、“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展”、“中国画南北对比展”等100余次全国性学术展览。出版有《走近画家——张江舟》、《中国画坛60一代——张江舟》、《名家写生——张江舟人物写生集》等个人专集10余种。
- 上一篇:逐渐成为关注焦点 素描钱景不容小觑
- 下一篇:“和平墙”企盼世界和平
猜你喜欢
- 2015-03-17 厦门最大水晶石:重达200多斤 开价130万
- 2015-03-15 “传承与拓展——陈钰铭、王晓辉、秦嗣德水墨人物精品展”
- 2015-03-13 收藏要持之以恒 邮品收藏"潜力股"签名封
- 2015-03-13 高古玉:收藏的价值洼地 具有狞厉之美
- 2015-03-13 玉文化的前途:要结合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
- 2015-03-13 收藏无界限 2010年
- 2015-03-13 技巧加实力:专家教你淘古玩如何“捡漏”
- 2015-03-13 世界上藏奶牛物品最多的人
- 2015-03-13 企鹅造型物品收藏最多的人(图)
- 2015-03-13 传统水墨悄然变脸 国画更新仍在途中
- 搜索
-
- 03-04中国书法杂志
- 01-222015年《国画收藏》杂志征稿启事
- 10-08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在天津美术馆隆重开幕
- 09-17四川美术家协会2014年创作基地工作会在自贡召开
- 09-12于丹:教师应多拿笔写字
- 09-03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复评结果
- 08-2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复评入选名单
- 06-24居大宁水墨鸭进驻全聚德展览馆
- 05-29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在联合国总部开幕
- 05-16第四届 孤山证印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动
- 7328℃被禁74年,“淫画”流落异乡
- 610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4374℃“大师风范——陆俨少画展” 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
- 4347℃第九届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宝安展出
- 3772℃“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揭晓
- 3339℃武强抢救年画古版百余块
- 3130℃韩国《金昌烈画展》开幕
- 2849℃七十余幅民国洋画亮相刘海粟美术馆
- 2618℃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获奖名单
- 2424℃《百年巴金》大型画集出版
- 02-12中国美院昨日开考 考生达9500余人质量优于往年
- 06-06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