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刘曦林: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田万荣: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史晶楠:记者
第十届全国美展已经结束了,但是人们却没有停止对于美展问题的讨论。油画、国画金奖作品的不尽如人意,雕塑、版画的金奖的空缺,作品重大细节存在硬伤等。缺乏力作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存在的问题呢?美展结束后,他又有多少要总结和借鉴的地方呢?我们现在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呢?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权威性”体现在哪里
记者:据主办方称,第十届全国美展是对近五年来全国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巡礼,参展作品数量多、水平高,集中展示了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面貌和我国美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因此他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那么这个展览的权威性到底在哪里?他能否代表我国当今美术界发展的最高水平呢?
邹跃进:特定规则下的权威。
如果说全国美展是权威的,那只能说是在一种特定审美和特定规则下的权威。由于他已经进行了十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因此画家在绘画创作中会去迎合这一规则。美展中的作品在目前来说都是发展相对成熟的,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500多幅作品我只用了1个小时就看完了,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这些风格的东西很常见,没有创新。他只代表了中国绘画的一个方面,而且这里的作品也只是在全国美展中的最高水平,所以说只是特定规则下的权威。在这个展览之外还有更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在这种规则下的美展不是为了创新,也许对于国家来说有比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更重要的东西。
刘曦林:为老画家和中青年画家做特邀是必然。
从主办单位上看,全国美展是由文化部与中国美协主办,是国家级重要展览;从他的规模上看,全国各个省都参加了这次展览,而且美展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0个分类展区,参加分类展区的作品就有3100件,最终获奖的有597件。从这方面看,全国美展就是权威的。但是在全国美展上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水平。包括金奖的作品也都有缺憾。如中国画袁武的《抗联组画》非常好,也有创造,但《物华》笔墨运用并不成熟,不具有中国画的典型特色;《嫩绿轻红》题材很好,用时尚女孩反衬女兵的朝气,但是绘画过于朦胧,在艺术技巧上没有达到金奖的高度。金奖达不到高水准,中国画作品中国味不浓,就不能说反映了当今绘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很多著名的老画家以及功成名就的中青年画家,包括各展区评委的作品并没有出现在全国美展上,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作品没有全国美展中的好。不能吸纳他们的优秀作品,这是美展的一个缺陷。全国美展可以为这些老画家和中青年画家专门设立特邀作品展或者是免评展,能让他们的作品在全国美展中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如果全国美展要成为展示当代中国最高水准的画展就需要改进,对著名艺术家的特邀将是一个必然。
缺乏力作成为最大遗憾
记者:看过美展的观众究竟能记住其中的几幅画?大气磅礴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反映民工生活的《工棚》?还是绘画细致到让人觉得好像照片的《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可能真正印象深刻的并不多,“缺少力作”成为对美展评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那么是画家自身的问题,还是美展的体制造成了这样一个现状呢?
田万荣:艺术创作要“走出去”。
这次全国美展作品的题材和技法几乎都见过,没有新意。尤其是写实的作品,很多人都在追求与原物最大程度的相像,这一点我并不赞成。如果说相像,法国卢浮宫里很多典型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水平更高、更淋漓尽致。而且西方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发展得很完美了,所以我们现在不应该去追求这个,事实上也追不上。
我们国家目前缺少境界高、意境大的画家,因此也缺少真正撼动人心的作品。画家要走出去,要看到外面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够吸收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美术创作不前进就后退。
刘曦林:需要国家和画家的重视。
很多人都说这次美展缺少力作,这不仅是画家的问题,也不是美展会有问题,而与整个创作机制有关。全国美展作为国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体系,他既要满足国家的文化要求又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这里应该有经典作品的出现,也就是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正因为有了这两种需求的存在,那么力作、经典的创作就理应受到重视,重视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国家重视,另一个是画家重视。国家重视需要的是国家投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要组织画家进行创作,给他们一个充分的空间,这要体现在平时的组织工作上,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对于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资金投入。说到画家重视,是画家要投入,不是急功近利,要有感而发,要有使命感。从美展的角度讲,有了好作品才能有好展览。那么就要从评选体制、方法上进行改革,也就是我上面说到的要对这些著名画家提供一个免评或者特邀参展的机会。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权威美展
记者:中国目前的美术展览大都是一种主题展览,比如说,全国美展要体现国家主张,所以提倡重大题材;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更具有世界性,更加国际化;而广东、上海等地也会举办一些以前卫艺术为主题的展览,给他们一个展示的空间。那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展览,他可以容纳各种形式、题材、内容和绘画技巧的绘画作品,在一个展览中就能够看到中国美术界的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呢?
刘曦林:需要展览体制的改革。
全国美展不仅要体现主旋律也要多元化,但是现在全国美展给一些前卫作品的空间还是很小,这个问题有待解决,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说,一些健康的、积极的、前卫的作品无法给他们归类,是放在中国画里好还是油画里好,还是再另设一个门类?如果另外单设立一个门类,就涉及到了在分类展览上的投资问题,需要有城市愿意提供场地、资金给这样的作品一个展示的平台。另外,这也与人们的审美有关。这次全国美展中也有变形、夸张、抽象的作品,但前卫的比较少,前卫作者也不想参展,他们有另外的空间。
作品没能入选是因为这样的创作在评委中没有达到共识,但这并不能说明作品一定不好。艺术评选不同于其他评选有个硬性的标准,要考虑到题材、艺术、技巧、形式、语言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也因审美的差异会产生意见分歧。
另外,在全国美展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国画作品还是工笔占了绝大多数,写意非常少。其实每次美展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每次都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会对以后的创作产生影响,会让人以为精工细做才是好的。其实写意虽然简练,但对艺术性要求更高,现在的青年美术家很多都无法达到它对于笔墨的意境的要求。这样的问题在全国美展中屡有出现,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不同的展览方式解决不同的审美问题,我们不可能单靠全国美展来解决,这需要整个展览体制的改革。
田万荣:优秀的绘画作品要“专家点头、群众鼓掌”。
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展览,他能够真正做到兼容并蓄,太同类化反而不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需要多元文化。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将艺术家眼中的艺术与百姓眼中的艺术相结合,要“专家点头、群众鼓掌”,但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作品。艺术创作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加上展览体制的落后,成为我国目前美术展览不能充分吸引观众的一个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 2015-03-13 蔡康永:艺术收藏中折射的人脉社会关系
- 2015-03-12 中拍协权威数据出炉 2011年春拍有较大突破
- 2015-03-12 美学家叶朗 :格调低的不能出现在国家舞台
- 2015-01-21 古籍修复呼唤全社会参与
- 2015-01-21 法国政府合理使用社会资源助力文物保护
- 2015-01-19 “墨法社会--李孝萱水墨展”隆重开幕
- 2015-01-19 “墨法社会--李孝萱水墨展”隆重开幕
- 2015-01-14 全国美展国内巡展首站在山东举行
- 2015-01-12 国家博物馆变身社会大课堂
- 2015-01-04 百余书画家参展山西新年美展 提倡“众家参与”
- 搜索
-
- 03-04中国书法杂志
- 01-222015年《国画收藏》杂志征稿启事
- 10-08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在天津美术馆隆重开幕
- 09-17四川美术家协会2014年创作基地工作会在自贡召开
- 09-12于丹:教师应多拿笔写字
- 09-03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复评结果
- 08-2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复评入选名单
- 06-24居大宁水墨鸭进驻全聚德展览馆
- 05-29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在联合国总部开幕
- 05-16第四届 孤山证印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动
- 7328℃被禁74年,“淫画”流落异乡
- 610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4374℃“大师风范——陆俨少画展” 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
- 4347℃第九届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宝安展出
- 3772℃“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揭晓
- 3339℃武强抢救年画古版百余块
- 3130℃韩国《金昌烈画展》开幕
- 2849℃七十余幅民国洋画亮相刘海粟美术馆
- 2618℃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获奖名单
- 2424℃《百年巴金》大型画集出版
- 02-12中国美院昨日开考 考生达9500余人质量优于往年
- 06-06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