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彩墨研究“香格里拉”第一人 —画家邱笑秋

兰亭书童 2011-02-20 中华绘画 评论


彩墨研究“香格里拉”第一人 —画家邱笑秋


   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已成为世人瞩目的黄金旅游线。它的地形地貌及文化嬗变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像当年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一样情迷其间。那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专程拜访了居住在成都龙泉山下的著名画家邱笑秋。邱笑秋涉及藏区题材的画史可追朔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从1988年起,邱笑秋又11次从四川境内进入藏区写生,他用画家非凡的眼光与笔墨,一次次地触摸香格里拉,讴歌香格里拉,且见解独特。当然,他与单之蔷相见恨晚,所谈甚多。邱笑秋对香格里拉的评价:“亚丁三座神山集中了青藏高原除了扎达土林外所有的美,比如雪峰之美,冰川之美,草地之美,海子之美,森林之美,人文之美……”单之蔷后来把这段文字写进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3年第9期)。


  谈起香格里拉,邱笑秋几近痴狂,会激动到老泪纵横。老画家确信自己在香格里拉找到了毕生追求的艺术不竭之泉。他认为:“地域地貌仅仅是思想的载体,而对纯真、安静、辽阔、神圣的敬畏之情……才是我的‘科研画’灵魂。”邱笑秋所谓的“科研画”,即是对中国传统画的一种挑战与超越,也是研究。他呼吁画家到高原去,到博大中去,去高歌呐喊,放飞幻想!他用近20年的积累与努力,画出了二百多幅“香格里拉”彩墨山水画、彩墨花鸟画和人物画。继2001年5月在拉萨举办了以《美丽的西藏》为题的邱笑秋个人画展后,已订于2005年1月12日和4月分别在成都四川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邱笑秋“香格里拉”风情彩墨画展》。


  邱笑秋的艺术思想与顽强的实践精神,给浮躁的现实生活注入了难得的一种沉静和纯粹。他将用五彩缤纷的笔墨不断向人们述说青藏高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七岁学画


  邱笑秋是他母亲的第13个孩子。母亲怀上他,不想再生了,吃了药,岂料幼小的生命却神奇地绕过厄运,呱呱地降临这个世界。你不得不感叹,邱笑秋的顽强与坚韧,原来始于生命之初。邱笑秋幼年的家庭很有意思。父亲青年时从乡下进成都兵工厂(南光机械厂前身)学车工。父亲进城后酷爱川剧,喜唱老生;哥哥曾是当时《华西晚报》报馆里的名记者,且篆刻治印书画,样样擅长;邻居曹先生,平时不善言谈,奇怪的是一见邱笑秋,就喋喋不休地谈论屈原、李白、关汉卿、曹雪芹、拜伦、雪莱、福楼拜、普希金……常拿出自写白话诗在邱笑秋面前炫耀。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邱笑秋从小爱好广泛。他第一喜欢文学、尤爱戏剧文学。其此是爱好音乐。1956年,他代职报考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因对数学一窍不通未被录取;第三爱好绘画。七岁时他就比较正规地在宣纸上学画花鸟画了。他的邹姓表兄家住新都,也喜欢画画、作诗。假期,他常与表哥一起观荷赏桂作画。


  业余文艺战士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14岁的邱笑秋遂报名参军。他一心想报考文工团没考成,却考进了卫校,去部队医院做起看护员。在短短的半年中,他常常被部队抽调去排节目、画壁报。后来当了文书、文化教员。当兵期间他出版油印报、画黑板报、组织编导文娱晚会,算是部队的一名业余文艺战士。在部队,他还熬夜读元曲、莎士比亚、田汉、曹禺,爱戏剧爱到入迷。他不仅背得剧本台词,还把剧本中方括弧里的舞美文字和小括弧里的表情提示都记得大致不差。


  带右派帽子


  邱笑秋从小跟父亲唱“围鼓”,几岁时就能唱川剧《大盘山》、《放奎》、《三击掌》等戏的段子。腊三十他跟父亲打闹年锣鼓,通宵打通城,获掌声得彩红(一段红绸挂在锣弓上)。十七八岁时,他追踪老艺人记录唱腔。1953年他还在泸州青年川剧团唱过川戏。他为学校导演小歌剧、戏瘾越染越大,后来就


  自编自演,吹拉弹唱样样来,还发表了些作品文章。这些作品文章日后竟成“祸根”。1957年邱笑秋所在的部队医院集体转业到地方,他被调到内江川剧团。板凳尚未坐热,他就被划为右派分子。时年21岁的邱笑秋,做梦也没想到一顶右派“紧箍咒”帽子,竟“箍了”他整整21年。打成右派,他除了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参与改编、整理和创作了40多个川剧剧本,并不断参与导演、舞美和音乐设计……但必须隐姓埋名。直到改革开放后90年代出版《地方戏曲志》一切才真相大白。


  邱母之死


  编戏写戏被打成右派,此路不通另辟蹊径。青年邱笑秋,开始了漫长的职业绘画历程。他幼稚地认为画画能躲过灾难,但事事难料啊,那个极左年代,有所谓政治问题的人,谁躲得过一次次政治运动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他更没有逃脱。他被造反派揪出来一次次地批斗。母亲,深爱他这个幺儿。她想不通:“儿啊,你好端端地1958年被打成右派……现在又把你打成现行反革命,你错在哪里?你,哪里有错啊!”邱笑秋的母亲与众不同,她不甘屈辱要找答案:“请问为什么?”她却无助无援无人搭理。她,彻底绝望了。一个静悄悄的中午,在自己的家中,她选择了母爱最极端的抗争方式———饮恨自缢!“邱婆婆,邱婆婆……”邻居急促的叫喊声,无法挽留她了,发现已太晚了。现在想来,也许邱母的刚烈、毅然,正是邱笑秋年届七旬仍然顽强拼搏,敢向高原行的生命基因。


  邱母死后,邱笑秋成了“死老虎”,造反派改抓“走资派”了,他有机会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暂时脱身。更巧的是,邱笑秋的住处离大千先生的故居芭蕉井小院仅数十米。邱笑秋与大千先生的四哥文修先生和子侄交往甚密,常去窜门。芭蕉井小院藏画极多,明清以及当代巨匠之作不下千件。文修先生年迈多病,由五哥心奇管画,以后交与老幺心端。在芭蕉井,邱笑秋第一次近距离长时间地饱览了石涛、八大、金农以及善子、大千、于非闇、徐悲鸿等画坛大家的真迹。之后,他对张大千和画作的研究从没停止。1983年张大千逝世,他曾创作了川剧《张大千》,此剧从蓉城演到京城,广受好评。


  夫人曾先芬


  邱笑秋的夫人名叫曾先芬。邱笑秋释其名为:“先芬,万花中最先开的梅花。”巧了,先芬为花,笑秋为果,他夫妻二人刚好一花一果,叹为天作之合。历经磨难,邱笑秋的家庭处处充满浪漫与温馨。近日,友人相聚。席间偶谈邱老60岁自题长诗。邱师母竟当众一字不漏背诵。问她,10年了,你咋能够背诵?“夫君的诗,咋个背不到!”一句回答,令多少夫妻汗颜。这般夫唱妻随,入影随形,心心相印,十分的难得。


  当年曾先芬貌美聪慧,能歌善舞是文艺骨干。她与邱笑秋相遇在内江群众文化馆,一个当指挥,一个教舞蹈。两人都爱好文艺。一来二往,郎才女貌,情投意合。那个极左年代,邱笑秋是一个摘帽右派,受不公政治待遇。她与邱笑秋的恋爱关系,掀起一场家庭风波。不仅曾家全家反对,连其领导也反对。领导喊曾先芬去训话:“你是团干部,你要想清楚,若与邱笑秋恋爱,政治生命从此结束!”曾先芬的妈妈说:“你若找邱笑秋,就与家庭断了。年终单位要政审,你哥哥姐姐怕都要受牵连!家里的人不能因为你断了出路!”


  先芬美丽不仅在外表,她理智有头脑,干脆自己去了解恋人的情况。谈起当年,邱师母感慨地说:“当时,我真是越了解,越清醒;越了解,越爱他……他是右派,但他并没有什么错!”“笑秋有才华,14岁参军时还是初中生,但他17岁时就能看全英文报纸,还当上诗社的主编。他爱书读书,所有的聪明才智全靠自学。”邱师母至今感慨:“读书,不仅改变笑秋的人生,也救了他的命。”三年自然灾害饿饭,邱笑秋却靠买书度日。他自小勤奋读书,竟得到了最本质的生存回报。


  画室春风美术


  “我又可以画画啦!我重新获得创作的权利啦!”文革后,邱笑秋艺术创作得到了省有关领导的重视支持。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二泉映月》、《澎湃万里》等山水画,并由四川美协主持举办了粉碎“四人帮”后四川第一个美术作品“四人联展”。1980年,他与省内十余位画家在金牛宾馆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小平同志还亲自过问了邱笑秋的政策的落实情况。邱笑秋后来激情挥写文章记录了这段珍贵史实,标题叫《画室春风》(四川日报1997年1月1日刊载)。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从内心深处崇敬小平同志的邱笑秋,从中悟出自己在中国画现代转型期的创新思路。他知道一个画家不可能三山五岳都画,有所选择才能有所突破。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他便把创作方向移进藏区,逐渐进入香格里拉。之后,形成了他向高原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艺术思想。画室春风,如今,邱笑秋的画斋龙泉饮泉居内已是满室彩霞,四壁高原流云。


  自诩“好色之徒”


  邱笑秋现已七旬。近日在寿宴上他举杯致词:“这几年,好多朋友都在问,邱笑秋哪里去了?现在公开地说,我没有偷懒,一头扎进高原,情迷高原,画画去了!”他认为苍凉、原始之美,是美之极至。他笑称:“我是‘好色’之徒!”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徐悲鸿、林风眠开创了“彩墨画”运动,尽管后来悲鸿早逝,风眠在政治压力下销声匿迹,这个运动未能形成大气候,但代表了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磨砺于大千故里的画家邱笑秋,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高原创作称为“彩墨画”。沿着前辈大师的足迹,走创新之路。邱笑秋组建了四川中国彩墨画研究院,集合一批有志于中国画创新研究者,行走高原近20年。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呼吁:中国画要走出人为的“盆景园林”,挣脱陈规陋习的束缚和惰性造成的雷同、重复。去回归大自然,才能与国际接轨,缩短与西方的距离。邱老“好色”之徒,本意在此。


  研究者杨达明认为:“邱笑秋不是把青藏高原作为创作题材的第一位画家、惟一的画家,但却是画得最多,反映得最广泛、最深刻的画家。举中国现当代的西藏题材画作,邱笑秋的西藏山水、西藏花鸟堪称第一。人们透过他的二百多幅“香格里拉”彩墨画,仿佛看到了晋唐宋元大师们那种追求美的艰苦卓绝的“敬业”形象。这可算邱笑秋“香格里拉”彩墨画创作的一大特点。


  香格里拉奇遇


  “成都是全世界距离高原最近的大都市。”邱老说。“早上出发,即能在高原午餐。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我不画高原行吗?”好多年前他就出了一本画册《香格里拉并不遥远》。邱老从上世纪七十年末,便以独具特色的“九寨沟”山水画和生态熊猫画享誉画坛。八十年代初他进入西藏,足迹遍及藏东南、藏西北、川藏线、青藏线。由于高山缺氧,滑坡断路,他几遇惊险,遇到太多困难,当然也包括太多的奇遇。他的学生李宏讲起来真神了。在甘孜德格的马尼干戈海子,水是碧绿的。相传海子遇贵人就会显露真面白纱———水会变色。邱笑秋去了,水真的一下子变白了。陪同的藏族朋友感慨:天天在里面都莫见,跟邱老一行竟如愿以偿!


  雍布尔康为藏王所在地,建筑在山的脊梁上,非常神圣雄伟。因为兴奋激动,邱老下车一个直身扑地,照相机镜头盖摔丢了,草地里刨半天找不到。可是,在他拍摄的照片雍布尔康寺庙顶上却出现一圈神奇的彩虹。邱老笑了,掉了“小圈”(指镜头盖)得了“大圈”(指彩虹),藏族朋友们更是羡慕不已,连称之神奇。


  与马丽华有缘


  邱老崇敬高原,凡是与高原有关的一律


  痴狂地热爱。他听了藏歌《向往神鹰》,他就请康巴汉子亚东去家中大碗喝酒;看了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他便欣喜若狂与这个山东女作家一道去西藏。飞机上马丽华拿出一本小诗集《世界华人第一流女诗人39家》说“邱老师我们有缘啊”,书中有她的诗也有邱老的熊猫图《爱》;每年夏天,邱老都要租一辆东风货车,拖一车吃的用的从川藏线进藏写生一个月。归来自治印章无数:“中国西部秘密”、“朝圣者”、“西天取经”……就成了他高原之行的纪念。


  神秘的雪域,早就是画家心中的精神家园,高原的精神实质与画家苦苦追寻的艺术境界相吻合。数年前,他曾对记者说:“我被青藏高原迷住了。读书、听音乐都离不开‘藏味’。我要创作出一批能使自己满意的中国西部风景画,借以宣泄我内心对青藏高原的一片浓情。”邱老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人们正等待着,本月12日邱老的香格里拉彩墨画将在蓉揭开绮丽、沉静的面纱。


Tags:香格里拉   第一人   画家   研究   邱笑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