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各地展讯 / 正文

文保、建筑专家重走梁思成之路

兰亭书童 2006-04-04 各地展讯 评论
      “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首项圆满结束

  今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即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作为系列活动的第一项,昨天,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圆满结束。 

    这一为期五天的活动从四川宜宾李庄古镇开始,到成都结束,来自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活动,其中包括当年李庄11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中至今仍健在的两位,古建、文物专家罗哲文和王世襄。 

    传统工艺教育仍有必要 

    活动总策划、《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表示,选择李庄作为“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起点具有特殊意义。五天时间里,专家学者先后勘察了李庄的营造学社旧址、四川夹江县的千佛岩摩崖造像、保留元代建筑的峨眉山飞来殿、乐山的白崖山崖墓、成都文殊院等,但数量还不及当年梁思成在四川所做测绘的1%。今天的建筑师、文物学者们重走这段道路,不是为了让李庄成为一个热点旅游地,也不仅仅是要发掘李庄的“抗战文化”精神,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现实中传承前辈的事业。 

    途中有不少专家面对凋敝而无人问津的古建筑,更意识到加强传统建筑工艺教育,培养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的重要性。如今,“大木作”、“小木作”等传统的建造工具已很难搜齐,手工测绘正从建筑学教育中日渐淡化,计算机设计已由“辅助”走向“主导”,古建修缮中学院派建筑师与地方工匠面临着严重的沟通障碍。这些无疑会触动目前中国建筑教育的神经。 

    遗产保护从建筑设计做起 

    四川境内,汉代时用作院门的“阕”比较多,但考察团一行在梓潼县看到两个阕就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地横放在大街上;在一些古建保护做得好的国家,黄土与麦秸和成的泥通常要闷上两三年,等纤维彻底渗透进泥土中才能使用,而在活动沿途的一些古建维修点,工人却拿起水泥就往墙上抹。这类现象也让专家们认识到提高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迫切性。 

    罗哲文说,文物中古建筑占了很大的比例。过去文保单位通常与考古单位一起外出考察,但因为两者都不直接参与当前社会的建设,所以常常是考察完后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活动就结束了。此次文保和建筑专家同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标志我国未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从当前进行的建筑设计中做起。建筑师们对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从新建筑的造型、色彩等方面开始考虑与周边历史建筑的协调,在建新建筑同时注重对有价值的旧建筑的维护。他们的理念有希望推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开发商的遗产保护意识。 

    金磊认为,古建保护的意识也应该扩展到许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中。“文化遗产日”应该成为促进每座城市盘点自己所拥有的优秀遗产的一个契机。(记者陈怡) 

    链接 

  李庄 

     李庄具有千年历史,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有不少典型川南风格的传统建筑,也保留了近两百年来殖民风格的西式教堂。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和金陵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内迁,当时只有大约30人的李庄接纳了12万文化人,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并驾齐驱的文化中心。中国营造学社成员14年到达李庄,在当地进行了大量建筑测绘和学术研究工作。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于13年成立,旨在研究中国营造。学社完成了我国主要有关建筑的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并在1年内调查了28处古建筑,基本上弄清了我国建筑发展的脉络和历史源流,奠定了整个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我国建筑史学界的研究人才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师承于营造学社。

Tags:之路   建筑   专家   梁思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