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守着价值连城的传家宝受穷名家书画只借不卖 南昌市民王令策只为秉承父亲遗志

shxw 2007-06-06 热点透析 评论

王令策指着著名书法家翁方钢的拓本(孤本)

  故事梗概

  王令策是个普普通通的南昌市民,过着平静而俭朴的生活。但他同时又可称得上富翁,因为父亲王咨臣是中国民间著名的藏书家,王咨臣将自己创办的“新风楼”留给了儿子,这是目前国内最后一个民间藏书楼,楼内藏有大量书画名家的传世经典,甚至有故宫博物院也没有的孤本珍本线装书,可谓价值连城。

  只要王令策肯出手,哪怕卖出一本旧书,都可以过上富翁的生活。但王令策没有,他坚守在南昌西湖区一条小巷的平房里,每月拿着千元左右的工资,艰难地维持着一家3口的生活。

  A 父亲为藏书生活俭朴

  “新风楼”又名“三立书屋”(取立德、立功、立言之意),创建者王咨臣已谢世6年,儿子王令策是唯一传人。“父亲生前是很悭吝的。”回想起父亲,有些内疚的王令策用了一个刻薄的词语。“父亲每月给母亲30元生活费,凡是在外面吃了饭,月底必向母亲讨回来。但父亲买起书来一点也不小气,一套价值700元的《晚清移诗汇》,出手就买。”

  “当时真不理解父亲那种悭吝的生活作风,直到父亲谢世后我才理解了。”父亲谢世后,王令策发现《赣文化研究》特意为王咨臣开辟了纪念专栏。这令王令策有些自豪。从那时起,王令策开始重新审视父亲,让他最终理解父亲的是江西省社科院教授余悦的一句话:“你父亲是千年之后都会有人记得的人。”从那一刻起,王令策体会了父亲的苦心,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藏书人的人格魅力与荣耀。

  B 儿子宁愿受穷也不卖书

  3日,南昌的天气有些闷热。王令策一大早就走上二楼把窗户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大雨,这里有两万多册藏书,其中很多是传世之宝,是父亲一生的心血,要是有钱,真该给这些藏书挪个窝。”站在藏书柜前的王令策,脸上写满了无奈。

  南昌曾经有很多民间藏书楼,随着岁月更替,大多没有人力财力坚守,如今只有“新风楼”依然挺立。这种坚守,有时让王令策感到孤独与寂寞,因为很多人不理解他,曾经有人提着成捆的钱求购名贵书画,都被他拒绝了。“我宁愿受穷,也不卖‘新风楼’的书画,卖书是对父亲的背叛。”王令策坚定地说。

  C 秉承父亲遗志 免费借阅藏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滕王阁重修,当时没有任何关于滕王阁的资料。后来,滕王阁工程筹建处找到了王咨臣,得以免费借出有苏东坡墨迹的《滕王阁诗序》的《晚香堂法帖》。如今,滕王阁顶层阁檐下悬挂的5米高匾额,上面的苏体“滕王阁”三个字,就是源自“新风楼”。

  “父亲收藏书画,根本不是为了致富,而是为了传播文化与服务社会,我要向父亲看齐。”王令策告诉记者,父亲借阅文献资料给别人从不收报酬,而“新风楼”的维护需要钱,以前有人给王令策出了主意:“父亲不收,你出面收,有了资料费,一可改善藏书条件,二可扩大藏书规模。”王令策觉得有道理,便向父亲说明,可父亲却说:“人家来查阅资料,我们若从中牟利,有不义之嫌;一旦收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限制了知识的传播,有违我藏书的初衷。”

  为了秉承父亲遗志,现在凡是为了研究找王令策借书的人,只要写个借条,王令策会像父亲一样慷慨借出。

  D “新风楼”有望成南昌新景点

  除了免费借阅外,王令策还像父亲一样继续藏书,重点是江西地方志及年谱。有一些单位得知“新风楼”的境况后,会主动送些书给王令策。“因为没有钱,现在藏书基本没有拓展了。”令王令策更为担忧的是,“新风楼”是民国晚期的建筑物,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建筑残损严重,图书藏品更是面临毁损。

  王令策个人维护“新风楼”确实负担重重,但好在南昌市西湖区政府已经把保护与抢救“新风楼”纳入了“十一五”规划。“按照政府规划,今后‘新风楼’会成为南昌新景点,但有很多问题仍在协商中。”王令策说。

 

作者:洪怀峰 秦俊焦 张帆
来源:信息日报
编辑:王凯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