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商业大潮中的书画人生

shxw 2007-06-06 热点透析 评论

    这一期,我们采访了3个人:庄振华、邓春晖、张镇顺,都是30~40岁间福建书法界的“中坚力量”,出道都在10年以上,对他们来说,书法是“正业还是副业”,这实在是个“说不来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时代的大潮下,当传统艺术观与市场价值观互相碰撞的时候,原本可能是纯粹艺术家的他们,会用怎样的方法来迎接现实?

    这十多年间,邓春晖把“安贫乐道”改写成了“脱贫而乐道”;张镇顺挣扎着开了一家书画店,从两年前第一次卖字画脸红心跳半天说不出价格若干,到现在以开店盈利来供养老人、攒够钱以待买房安家;庄振华这个连江县城“服装店老板”,坚决以市场规律来对冲传统艺术。这三个充满时代感的人生表情如此耐人寻味如此值得“记录在案”,以至于记者认为,该再花十年时间甚至更久,继续关注他们的书画人生,才好为传统与时代的交集,写下一个隽永的答案。

不搭调终成正果

    张镇顺:32岁,诏安人,号大可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于西湖边开字画店,以此为生。

    留着郑伊健式长发的张镇顺身着蓝色唐装,端坐在他开在西湖边的字画店里面,安静地沏着茶。一台和周围环境很不协调的IBM笔记本电脑躺在练字桌上,流淌着音乐,曲目从古筝独奏、西洋轻音乐到流行歌曲民乐版,怎么看怎么不搭调。

    “不搭”似乎成为张镇顺的一种行事风格。1999年,他从诏安县来到福州。从当地小学的“全科老师”(除了体育什么都教过)变成了福州教育学院的“偏科学生”———为了能到福州继续进修,他在诏安县没有美术专业名额的情况下选择了进修政治历史,不过到了学校,却没怎么上过专业课,而是自行攻读书法和美术,却也毕业了。

    张镇顺在书法路上走得很幸运,老师同学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纵容”他。无论是读中师还是后来上教育学院,周围的人似乎一下就默认了他在书画上的才华,也就不以寻常的纪律、规矩去约束他。比如:音乐课,不怎么上课的他从头到尾就只会弹一首曲子,不过每次考试,老师都让他通过。他的班主任还专门把自己房子的杂物间借给他练习书法。中国就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人们通常抱着敬意、认同和成全的态度。

    2003年毕业后,张镇顺当过教师、编辑、记者、撰稿人,最终还是辞职,一心写字作画。2003、2004年,是他书法作品四面开花的“镇顺年”,那两年他包揽了不少大奖,两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展。2005年开了“镇正堂”,以卖字画、篆刻为生。

    如今卖字画已经不是古代那样,是考试落榜的落魄书生筹集盘缠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对于张镇顺而言,要谈艺术,先要填饱肚子。开店的第一笔生意,顾客看中一幅作品,问了问价钱,张镇顺说他自己脸都红了———这么高尚的一种艺术,怎么可以谈价钱呢?不过张镇顺成功迈过了第一步,所以书画店一直开到现在,还有心想盘下周围几家店面,扩大规模———尽管至今尚未“得逞”。不过,张镇顺还是觉得艺术是该脱离“烟火味”的,他并不打算与“提着菜篮子进来随便逛逛”的人讨价还价。

    张镇顺是穷过来的,真切体会过没钱的无奈。所以,张镇顺很珍惜目前的生活———写字画画,以此为生,以此为乐。他已经不再是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了,以艺养艺,这才是当代艺术家的王道。

    在书画之乡诏安,每家每户都挂有字画,张镇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出来的。但是,在家乡还有不少从事书画的同好,他们的生活却处于困窘的状态。张镇顺说,他有一个希望,就是挣到足够多的钱,成立一个基金,资助这些还在饥饿状态中的艺术工作者更好地创作。

脱贫而乐道

    邓春晖:35岁,闽侯人,中学教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3年,大学毕业前夕,我们一帮男生集体喝醉,意气风发地集体约定,若干年后,一定要一齐把老婆带出来‘晒一晒’,看看谁的女人最美!那时候,真的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邓春晖说。

    后来呢?有没有“晒妻聚会”?

    有。只不过那么多老婆里面,一个美女都没有。邓春晖笑说。

    毕业后的现实是,邓春晖被分配到闽侯偏远山区的一个初级中学当美术教师。学校分给他的是食堂楼上不到6平方米的宿舍,一张床已经占去了大半个房间。临窗的桌子宽度只半米多些,对练习了数年书法的邓春晖来说,不够铺开宣纸的“窄桌”真是个难题。灵机一动,邓春晖干脆把窗格锯掉,把长长的纸伸出窗外———学生说:“邓老师,一看纸张在窗外飘啊飘,我们就知道你在练书法了。”

    这样的生活现实很快打消了年轻人对于美女之类不切实际的幻想,“娶个能养活自己的老婆”是邓春晖改造自我的临界点。总的算下来,他的贤妻该是他目前为止回报率最高的一笔投资(当然是情感和生活类投资)。

    每个人总有权保留自己最后的精神领地吧?邓春晖死活不愿改造的是他对传统书画金石艺术的爱好。只不过在1993年,月工资180元的山乡教师,真的真的是很穷啊。邓老师也想过要安贫乐道,埋头苦练直至成名,但这点工资,每月跑一趟福州买纸买石头再加交通费用,已经入不敷出,何况其他!生活的鞭子抽下来,邓老师只得再改写原则,把“安贫乐道”改成了“脱贫而乐道”。

    这样,一个美术教师就开始了他的副业生涯,开始是帮忙写标语写海报,后来承接装潢设计。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闽侯的手工艺品开始发展,当时产值已有数千万,邓春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是替一些工艺品厂手绘图案。“在工艺品上画一片叶子一毛钱的活我都干过,但是不敢多画啊,多画了要抢工人的饭碗,还会导致老板压低工钱。”后来他开始替工厂画产品设计图,“一张一百两百那样收费,不满意了要熬夜改,改到对方满意为止。”妻子也熬夜陪他,“我们俩是一块儿苦过来的”,现在他手里还固定为7家工厂做设计顾问。到2006年,闽侯工艺品产值达到了40多亿,而他自己也凭借设计收入盖房买车。“我是看着他们的工厂壮大的。总有一天,我要把这段历史写成一本书。”邓春晖说,他现在还是闽侯政协委员。

    在辛苦挣来的收入当中,邓春晖毫不心疼划出数万元来满足一下自己的多年向往———2006年他出了《邓春晖书画篆刻集》,内容驳杂,包括诗歌、访谈、传统的书法金石作品,老师朋友的评价文章……印了3000册广发亲友。虽然评价不一,可是,在生活这个马戏班主的鞭子底下挣扎了十多年,还能露一回内心理想的表情,已经算是十分坚强的男人了。

    记者见到的邓春晖,言语间已经磨去了十多年前的棱角,够八面玲珑,够长袖善舞,对前景颇有规划做事却不失实在,是社会上通常可见的“能人”了。只是,在言词之间,“脱贫”了的邓春晖仍然时时记着自己的理想,“最终要以艺养艺吧”。再过十年二十年,妻子当然不会更加年轻貌美,那么,携去同学聚会以示人的,除了伉俪情深,也就是自己在传统艺术上的佳作,能使他不至于“泯然众人”了。

让书法明码实价

    庄振华:虚岁40。连江人,吴乃光入室弟子之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生意人。

    庄振华的家居布置,很像一幅装裱好的三维作品,安排出的趣味和情调“加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当然,这与他曾经从事过装修行业,以及十多年的从商生涯,以及二十多年修习书画历练出的审美眼光不无关系。你还可以猜测到的是,一个曾经很挨过一阵子穷的人,后来总会忍不住要杜绝一切浪费,把手头能够安排的资源统统利用到尽。

    挨穷的日子是庄振华不太愿意提起的话题。“幸亏我没有考上大学”,庄振华说,他19岁就出道生意江湖,在街头租一间小小门面“代写书信”。上世纪80年代末,连江人纷纷往美国淘金,不识字或写不了英文地址的顾客纷至沓来,“每信一元”的生意挺不错。再接点设计装潢的手工,第一个月居然做到400多元的营业额。再以后,做装修、做服装,庄振华几乎每一步都踏对了商业潮的节拍。20年的生存之道,市场的概念已经渗入他的每一个思维领域,包括书法艺术。

    自小生活在连江县城的庄振华,在最初的书法生涯中,其实是比较孤独的,20多年前,连江县城的书店里没有专门的字帖,更别提宣纸了。他的书法练习,止于在废报纸上自写自画,最多,临一临在当年《福建日报》版面上发表的书法作品。16岁,他才第一次听美术老师说有宣纸这玩意儿,为了要参加书法比赛,父亲上文化馆长那儿,腆着脸“借”了两张。就这两张宣纸上写的作品,1985年投到福州,参加全省范围比较正式的青年书法比赛,17岁的他得了“佳作奖”。相比后来作品6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画展,这“第一次”的感觉显然更弥足珍贵。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他也没有忘记到连江县图书馆挖掘剩余的“宝藏”,当年县城图书馆所有书法理论书的借卡上,都有“庄振华”的名字。而同城书友对他的印象,也多半是从借书卡上的名字开始的。

    在书法上,庄振华以布局大胆、个性突出、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但遭到非议的,却是他公然把商业规律运用到作品交易上:庄振华在自家书房墙上公然挂出润格,每印收费若干,书法每平方尺收费若干,超过字数按每字加收若干,等等。

    本来,在国人眼中,向作者求字求印,是一件“给对方面子”的事情,请吃饭或送点烟酒茶而求字印,也是应酬交换、人情往来的俗例,而这两年庄振华不但开出明码实价,而且“连折扣都不打”,这就叫大众哗然不满了。庄振华只说:“标价前有多少人来求字求印,现在也还有这么多,这说明市场是存在的。我不打算因为人情往来而乱了市场价格,我要在价格上保证我的客户手中的商品是保值的。”

    即使遭到某种程度的孤立,即使卖作品并不能成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庄振华仍然以强硬的市场态度调转商业枪口,对准传统的价值观。

    书家卖作品历来不是秘密,应酬打折本来也都是在传统艺术和商业之间的交易蒙上的遮羞布,现在,庄振华连这一层遮羞布都不客气地一把扯掉,赤裸裸的商业意味,也难怪许多老派人勃然大怒。

    可是,想深一层,在这个商品社会,从古至今所有的艺术品,到头来,又有哪一件不成为商品?既然一切有价,当然不如明码实价,公平交易。既然置身商品社会,当然是面对现实好过视而不见逃避现实的做法。商业给了庄振华穷孩子过上小康生活的机会;市场规律,为什么不能给传统书法以健康的商业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不”是庄振华的口头禅,任何传统事物和道理,庄振华都要用“为什么不”来重新思考一番。他自己很得意的一幅画,挂在客厅,主画面是并排的六枝无叶的荷花。看起来简直就是“为什么不”的丹青写照,初看似乎有点无厘头,可是仔细端详,花瓣和茎秆的笔墨自有变化和韵味,六枝荷花的排列仍讲究错落有致,题写的图跋文字排列则暗暗采取了与传统写法不太一样的编排,与似乎呆板的画面对比配合,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和冲击力,让第一印象里不可能有运动感的画面有了流动的节奏。记者忍不住大喝一声揭穿他:老庄,你这不过是小叛逆,传统艺术的大规矩,你还是不敢不守!不得不守!

    老庄坦然说:千百年来证明是好的东西,干吗要反对?

    ———这个世界,对与错往往因时因人因事而异,我们为什么不花点耐心,等待庄振华的实践检验真理的结果?记者留给庄振华的结语是“十年后,希望我还是记者,再来采访你。让我们再看看市场与传统碰撞的结果”。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