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川籍国宝鉴赏家带着慧眼走了

兰亭书童 2008-02-16 热点透析 评论
他,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真迹;他,终其一生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
  杨仁恺,四川省岳池县人,幼年丧父,家道贫寒,对于书画鉴定非“科班出身”。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早年在成都担任中学教师期间,便对古代文物和古今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即使是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国宝”级的书画文物也不多见,能够鉴定这些“国宝”级书画文物的鉴赏家,更是屈指可数,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现《清明上河图》和《簪花仕女图》真迹的杨仁恺是其中之一。
  令人惋惜的是,曾经被誉为“国眼”的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1月31日仙逝,享年93岁。2月15日,杨仁恺先生追悼会在沈阳举行。
  传奇经历>>>
  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杨仁恺传奇经历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的一双慧眼使上百件散佚历代珍贵书画重新回到国家怀抱。
  抗战时期,杨仁恺和当时寓居重庆的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往密切,同时,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结下了师友之情。
  抗战胜利移居北京,杨仁恺一有空闲就“泡”在琉璃厂和厂甸,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等,一同寻觅散佚在民间的历代书画藏品,交流鉴定心得。
  1950年,杨仁恺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从事文物研究工作。1952年,杨仁恺参加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以及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
  有一天,杨仁恺从库房中拿出一长卷慢慢展开,5米多长的绢本上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风俗画。杨仁恺眼前一亮,急切地寻找款识和题跋。可惜,这幅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巨作没有署名,只是画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跋,明确作者为张择端。
  众所周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历代仿作摹本甚多,赝品充斥坊间不计其数。
  放在杨仁恺面前的这一幅究竟是真是假?杨仁恺进行精细鉴定,最终确认这幅巨作为张择端真迹。
  不久,这幅稀世珍宝被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
  抢救清宫散佚书画上百件
  杨仁恺还相继鉴定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历代书画珍品。
  此外,杨仁恺奉命奔赴长春等地,参与清查从伪皇宫流散民间的历代书画和善本图笈,积极开展追缴工作。
  在公安机关协助下,杨仁恺用3个月时间,明察暗访,共追回被据守伪皇宫的国民党兵盗掠的内府散佚书画130多件。
  令人钦佩的是,杨仁恺终其一生,为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遗余力。 (新华社)

Tags:鉴赏家   带着   走了   慧眼   国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