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何园惊现颜真卿书法石刻"人间孤本"

兰亭书童 2008-03-04 书坛快报 评论
昨日,《何园历代名碑刻》正式面市。何园管理处暨扬州园林文化研究所召开专家论证会,到会的书法、绘画、雕刻、版本学界专家就何园书法石刻的价值、文化的内涵、旅游产品的开发等进行了论证。对于这些大部分已不见墨迹传世的石刻、木刻作品,与会专家均给予了高度认可。特别是谈及书法石刻作品中颜真卿的《三表稿》时,专家们都显得格外激动:“目前它没有其他版本行世,所以该石刻也就成为《三表稿》的‘人间孤本’,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夕日藏深闺,今朝被发掘


    记者了解到,何园共有书法刻石三通二十一方,木刻六十八件,战乱、文革动荡中散失损坏木刻二十二件。存者中包括颜鲁公《三表稿》刻石八方;唐人双钩《十七帖》刻石六方;苏东坡《海市并叙》刻石七方;木刻有北宋名相韩琦的《墨竹图》、苏东坡的《风竹图》、唐伯虎的大幅写意画鸟、郑板桥的兰竹、尤水村的花卉清供图、郑谷口的逸笔隶书、刘墉的浓墨行书等。


    文史专家、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朱福烓告诉记者:“当时解放初期我就知道何园有这些作品,但其历史价值却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为人所知。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刻石很多都被石灰给蒙了起来,大家也就失去了观摩的机会,真可谓是藏在深闺人不知!一直到改革开放,大家才逐渐意识到这些作品的价值。从欣赏到意识再到研究认定也需要花费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何园主任徐永山表示:“现在对外公布这些作品的价值,对我们发掘何园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刻石成为《三表稿》的“人间孤本”


    行走于何园后花园复道回廊西侧,有一排表框的“黑底”刻石作品,曾经有多少人从此经过,却未发现这是一些“真正的宝贝”:这些石刻作品,正是颜真卿《三表稿》的‘人间孤本’!据专家介绍,颜真卿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留下的书法作品有六十多幅,其《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相传鲁公有四稿,为《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和何园这份《三表稿》。


    朱福烓说:“这是鲁公未誊清的草稿,114行,笔意劲挺、豁达。其价值正是在书法家的随意性上,作品能够真正显露他的自然本色。虽非墨迹,但刻工极好,不失为临习观赏颜书的优良范本。”


    记者了解到,此八方刻石,为明朝刻工,据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何园主人何芷舠重金购得旧石,造园时镶于后花园复道回廊西侧,又经百余年沧桑,刻石现已有数块破裂。“这是中国草书的典范作品,既有创始意义,又有经典意义。”


    有专家指出,何园对石刻和木刻艺术的发掘,再次表明扬州不仅有园林盆景艺术、泥塑剪纸功夫,还有极为纯熟的雕刻工艺。明清时期,扬州的雕刻家们用木头和石板作为对象,以文学书法名家的诗词书画作品作为内容,创作了许多极为精湛的传世佳作。如今重现这些作品的价值,既丰富了景点游览内容,又向世人展示了地方技艺,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不可小觑。


    何园文化的“古为今用”


    据介绍,何芷舠酷爱文艺,精于鉴赏,不仅完好地保留了东方现代艺术之父石涛和尚造园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并在造园时选其部分书画精品勒于木石,皆用上等青石、柏木,聘扬州一流工匠,精工摹刻,立于厅廊两壁,或点螺、或填色,均体现了书画原作的风格特点,成为扬州八刻艺术的珍贵遗存。


    与会专家表示,何园此次从刻石,木刻中精选出部分拓本影印出版,不仅可为游人欣赏,也能为专家、学者学习与研究,对扬州园林文化事业发展以及中国书画艺术事业都有一定的贡献。徐永山主任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对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和打造文化强市具有积极意义。同样,今天园林人对园林文化深层次的挖掘、研究和推广,正是这种意义的体现。”


    对于何园挖掘叠石艺术、向游客集中展示的做法,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充分赞许和肯定。他告诉记者,如今旅游已步入精品旅游时代,游客到景点不再仅仅是游山逛水,他们还带着极大的文化期许,希望能够在游玩之余,可以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不远的将来,哪个城市最有文化,哪个景点最有内涵,哪里就最能吸引游客的眼球。

Tags:孤本   石刻   惊现   书法   人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