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河南永城市茴村镇:打响书法文化品牌

兰亭书童 2011-12-16 书坛快报 评论

  永城市茴村镇茴村人崇尚书法的历史已逾百年,乃名副其实的“书法村”。现有杜起文、张永乐、杜强、张倩、李想、杨城等6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业余书法爱好者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及省级书法展赛中先后入展、获奖者达上百人次……

  12月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以《永城有个书法村》为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以《书法村搅热了汉兴之地》为题,同时对茴村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新民网、光明网等全国知名网站纷纷予以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小村出了几位大书家

  一个村拥有6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夸张地说,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6位“国字号”书家吧——

  杜起文,1938年生人,职业书法家,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永城市书协名誉主席,香港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被中国文联授予1999年、2000年中国书法百杰。其作品先后荣获“鲁光杯”四体全能书法大赛一等奖、“牡丹杯”兰亭奖佳作奖、澳门回归暨国庆五十周年书画展一等奖、中国“三农杯”书画大赛特等奖等。

  张永乐,1964年生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其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西泠印社首届扇面书法大展“最佳作品奖”、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最高荣誉“书法十杰”奖、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最高奖“诗书合璧奖”、西泠印社主办的诗书画印大展的“多项兼能奖”。

  杜强,1971年生人,中国书协会员,永城市书协副主席。1987年随河南少年书法代表团访日,1999年、2000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书法百杰”称号。其作品获首届皖北“煤电杯”书法展三等奖、“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提名奖、二十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王羲之奖”等。

  张倩,女,1970年生人,中国书协会员。其作品入展“杏花村杯”全国书法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书法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展等,作品曾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惠风和畅”书法大赛优秀奖、“兴凯湖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鸿蒙杯”全国三国文化名家书画展优秀奖等。

  李想,1972年生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永城市书协副主席。2009年应邀随河南省“中原文化宝岛行”代表团赴台湾地区作书法学术、艺术交流,出版有《妙音墨痕》。其作品获全国首届大字展三等奖、河南省2003年行草书展三等奖、河南省第九届群众书展优秀奖、第四届“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等。

  杨城,1976年生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特聘书法家。其作品入展第五届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第二届全国隶书展、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作品展等,作品曾获“新宏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三等奖、首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二等奖、河南省新闻界首届书画大赛一等奖、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等。

  书法代代相传已百年

  茴村位于永城市东城区东北5公里处,记者在茴村采访时看到,“布衣堂”、“乐心斋”、“汉风堂”……这些悬挂在茴村文化服务中心内每个房间上的招牌,都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房间内一幅幅精彩纷呈的书法作品,显示着茴村这个远近闻名的“书法村”的特色;中心内的每张展板都讲述着这个村的骄傲。

  永城书法传承有序。据《永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永城均有书画名家,最近者乃清末秀才刘子房,有字冠八署之誉。其子刘庆钊,字康侯。刘庆钊长子名刘湘,字鹤泉;次子名刘沧,字濯吾,皆善书。祖孙三代以书名于豫东,传为佳话。生于1919年的郑效治先生,茴村人,是刘康侯先生的高足,也是解放后永城最受推崇的书家。他留下的碑刻甚丰,以现存的“汉高祖斩蛇碑”和“彭雪枫将军纪念碑”为著名。应该说,茴村一带的书法爱好者多数受过郑效治的点拨,他撒下的书法种子现已开花结果。如果说郑效治先生是永城当代书法的奠基者,他的得意门生杜起文先生则是永城书法的开拓者,是当前永城书法军团的领军人。

  茴村书法产生着发散效应。目前,全镇所有中小学都开设有书法课,原本只在本村举行的书法大赛现在成了全镇爱好书法者都能参加的大赛,并不时邀请知名书法家现场指导,切磋技艺。茴村很多人都在城里办起了书法培训班,有的从业余走向专业,专攻书法,经营字画。

  “农商为养生,笔墨以娱情”。茴村文化服务中心的这一对联道出了当地人的生活情景。73岁的黄昌宗每天骑着三轮车走村串巷卖手工馍,卖完回家后便摊开宣纸,挥毫泼墨。在厨房,馍香扑鼻;在书房,墨香四溢。这就是黄昌宗老人的生活。在这个村庄,有1000多位像黄昌宗这样将书法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人,种地、做小生意是为了生活,研习书法是怡情、养心。

  黄昌宗从小跟随郑效治学习书法,现是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老人说,以前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就在和面的案板上铺上一层面,用手指练习书法。现在,村里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拥有多间书画室,提供免费的纸和墨,为村里热爱书法的人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文化服务中心里,55岁的杨峰有一间自己的创作室,名曰“布衣堂”,进门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他自创的诗:“耕田有闲醉书法,推敲诗联偶栽花。岂只阳春欣白雪,下里巴人乐更多。”他是个地道的农民,仅上过3年学,但他不仅书法功底深厚,而且经常是灵感一来,就能挥笔作诗。

  书法艺术品走向市场

  “我们镇书法艺术品已经走向了市场,老书法家杜起文一年就能收入十几万元。今年,镇里又成立了书法艺术作品推介中心,以此扩大镇上艺术家们的知名度……”茴村镇党委书记王作云说。

  谈到茴村下步的文化发展,王作云说,他们坚持以打造书法特色产业为龙头,带动豫剧、花鼓戏、柳琴戏、唢呐等艺术形式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同时结合实际,制订茴村镇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加大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服务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不断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高标准的文化服务中心、书法艺术推广中心、民间艺术演艺中心、书法艺术培训学校等。

  针对如何打造“中国书法之乡”这一问题,王作云说,茴村立足自身优势,以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为平台,积极组织农民书法家参加各种书法赛事,进行书法交流,扩大茴村书法品牌影响力;大力培养书法人才,在全镇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每年承办省、市各种书法活动,促进书法事业长足发展;成立茴村翰缘书法艺术有限公司,逐步实现作品征集、展览、销售一条龙的良好产业链,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下一步他们还要在镇区中心规划建设“书画产业一条街”,使农民书法家在家门口就可以将艺术成果转化成经济收入。

  如何创新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书法产业?对此,王作云表示,一是政府扶持。由镇政府出资,农民书法家进行作品创作,然后聘请书法名家对作品进行定价,把书法作品转化成商品,采用政府采购形式进行购买,调动农民书法家创作的积极性。二是培育书法文化市场。在茴村规划建设一个集书法用具销售和书法作品装裱、销售等为一体的书法市场一条街,为进驻市场从事销售的商户提供优惠条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群众效应,提升书法艺术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筹建书法基地。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在镇上规划建设一个占地300亩的书法基地,其中包括书法教育培训学校、书法家创作工作室、专业书法作品展览馆、书法文化商品展销室、古今书法名家作品的碑刻长廊以及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园林绿化景观等,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2—3年时间把基地打造成全省一流的集书法创作、展销、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书法基地,进而使茴村真正成为“中国书法第一村”!

Tags:永城市   村镇   河南   打响   书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