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交乎心性 通乎文心——读张百新书法

兰亭书童 2012-01-19 热点透析 评论

张百新先生近照

书法作品专题欣赏 

   张百新,山东省昌邑市人。现任新华出版社社长、高级记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华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南省人大书画院顾问、书法导报社顾问。

 文/王荣生

    盛世兴文。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书法艺术也得以广泛普及和迅速提高。这不仅表现在专业书法队伍的壮大和创作成果的丰硕,也表现于各级领导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提倡,对书法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勤于临池,游艺墨海,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提升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张百新先生就是这样的领导干部之一。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新华社出版社社长张百新先生乃齐鲁人氏,他的性格里浸润着众多传统的东西。而他对书法艺术的耽迷,也与其身处鲁、豫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似乎像是一种命定和冥冥之中的文化选择。颇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幼时的他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点对于一位书家的书法立场和价值关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张百新先生不会像某些书家那样从纯粹的功利目的来对待书法艺术。对于他来说,书法只是一种精神的定向和维系,是一种心灵的净土。因而,即使张百新先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书法艺术从未成为他的专业,他对书法艺术的崇仰仍是始终不渝。

书法作品专题欣赏 

    张百新先生说自己学书从无成名成家之念,更多的是遣兴怡情,纯属业余爱好。这种想法源自他恬淡的性格和对书法艺术的精神追寻。事实上,他对书法所下的功夫并不亚于专业书家,而且他对书法的追求也同样如此。他认为,书法一要重法,二要重意,以写意为上,意境的追求最能体现一个书家的素养;三要求美,无论什么样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背离美的追求;四要重个性。每一位书家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否则,就变成一个写字匠了。

    在他的学书过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东曲阜读大学期间的经历可能是很重要的。孔府、孔林、孔庙中的传世碑刻,对他构成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书法上,也表现在观念上。身处儒家圣地,耳濡目染那些闪烁着浓郁文化色彩的祭孔传世汉碑,他对书法不能不抱有敬畏之心,而孔府、孔林、孔庙书法文质彬彬的典雅书风,也对他的书法风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他坚定的书法传统意识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他还认真研读很多古贴,扎实地临摹了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的楷书,并对北魏郑道昭的云峰山石刻倾慕不已,临摹不下几十遍。

书法作品专题欣赏 

    在这之后,由于工作繁忙,他较少有系统临帖的时间,但读贴从未间断。访碑、研碑也成为他每到一地的最大兴趣。近年来,他又对“二王”贴学下了很大功夫,并广泛涉猎了米芾、苏轼、董其昌、王铎的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书风。

    张百新先生书法艺术的主体风格基于帖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碑学的审美因素,书风秀逸,笔致翩翩,带有很浓的书卷气。他的书法不为表现而表现,而是交乎心性,通乎文心。对传统的固守使他能够独立不迁,不为时风所迁化,从而使他的书法“古不乘时,今不同弊”,在通脱中保持着脱俗的个性化清闲格调、清逸之气。

    近年来,随着书法专业性的加强和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书法的技术性因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这当然是好事,但也不免让人担心“唯技术化”对书法抒情性和文化含量会造成削弱。张百新先生近作如行草六条屏、行草长卷等,可谓心手双畅,澜澜兴波,既有技术支撑,又富于才情,渗透着他丰富的阅历、不羁的热情。这对当代书法创作,不无参照意义。

    黄山谷曾说:“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张百新先生无论做人还是作书,都在力抵俗化的侵袭中呈现出其高品位、高格调。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导报》总编辑)

Tags:心性   书法   通乎文心   读张百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