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现在的美院与大学该怎么读?

兰亭书童 2012-02-06 热点透析 评论

  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有些年,每年送走一茬一茬的同学,很想知道十年后的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过得好吗?这才能体现我们现在工作的意义,当然在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上巧遇自己的学生,更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这几年,突然出现了一些反思当代大学教育的书,肯定是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出了问题,才会引起这么深刻的反省和质疑。社会的一般民众认为上大学是为了就业,现在就业出现了危机,于是开始质疑大学教育的问题。民众习惯了实用主义——有什么结果干什么事的社会环境,认为大学本科学习也是这样。我始终认为大学阶段的教育是让我们的同学确立一种稳定的价值观,明确自己喜欢什么?什么才是未来为之付出一生努力仍然觉得有意义的选择。同时由于专业分工的不同,掌握本专业知识,在毕业后的社会磨合中,利用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养活自己,并尽量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假如这样面对本科教育,价值观的培养永远是第一位,养活自己的技能应该放在第二位。一位同学在接受大学本科的教育后,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想干什么!什么是自己一生为之努力不愿放弃的选择,这类同学的大学应该没有白读。

  每年美术学院的本科招生,成了所在地城市的景观,从报名到考试的这一周,这个城市的媒体突然都聚焦起人满为患的艺考,仿佛艺术类招生是一个全民运动。每年的监考也让我内心无比沉重,一次自己系的本科招生,分管的副院长来巡考,在我耳边轻声问有没有好苗子,我小心地指指考场角落的一位小个女孩,黑黑瘦瘦,聚精会神,那种画画的状态,让我仿佛想起高考前的自己,轻声地对他说,那女孩画得真不错。副院长过去看了一眼,出门时又在我的耳边说,画得不错,考试这东西——也不一定。确实,来年的新生中没有发现记忆中的考生。在另一年考场的茫茫人海中,我轻声地问来考场巡视的曹立伟先生——这位“星星美展”老将:“您在美国多年,也在美国的高校当过教师,美国的美术类招生情况像我们这样么?”曹先生回答说:“美国的大学艺术招生,考生向报考学校寄一个含有自己资料的电子光盘,接着就是等通知面试,面试通过就上学。”我认真想了一下这个方法在中国是否可行,其结果是“画得不好的考生有可能作伪,寻找机会上学;画得好的考生担心别人作伪,挤了自己的机会”,最可行的是现行办法。中国的高考规章还算是各行各业中最严格的制度,估计决策层也明白,假如高考都失去诚信的底线,未来的社会将会怎样。

  由于社会就业紧张的现状,我们的同学在大二就知道大学毕业就有可能失业,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在承受充满诗意的青春烦恼之外,又平添早到的现实烦恼。四五年前的一个课间,一位湖南籍的同学一再问我,从高复到上学,辛辛苦苦!最后还找不到工作,读书有什么用?也就是上大学有什么用?确实,在一些媒体上,看到我们中西部贫困地区,把孩子上大学当成家庭唯一的希望,那种父母和孩子含辛茹苦的付出,通过努力考上沿海城市的名牌大学之后,我们的社会还不能给他们要求并不高的就业希望,作为直接面对问题的我,没法回答“读书有什么用?”过了些天的课间,我只有从人生观、人对事业成功的不同理解,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以自己学校第一任院长林风眠为例,他从二十六岁留法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二十八岁来杭州任刚成立的国立艺术院院长,到解放后离开教职几乎赋闲,“文革”中锒铛入狱失去自由,晚年寄居香港。假如用当今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林风眠的一生,那简直是一直走下坡路的一生,而他在艺术上的探求一直没有停顿,越到晚年越入化境,成为美术史不可回避的大家,也是我们学校为之光荣和骄傲的灵魂。我反问那位同学,林风眠先生失去自由的壮年和漂泊的晚年,希望又在那里?

Tags:该怎么   美院   大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