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深入阐释把握书法经典的本质内涵

兰亭书童 2012-02-08 热点透析 评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书法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的瑰宝,自然又是优秀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书法长河中熠熠发光,在书法艺术文明的传承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科学把握书法艺术经典的本质内涵,大力传承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书法艺术,既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又是推动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要求。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起源考证,它源于实用的书写行为。这种书写行为随着世代相传和历史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书写者在满足了最基本的书写和记事之外,不断练习以追求工整美观,并把对美的追求和思想的表达凝于其中,最终使书写之功发展成为书法艺术。这种艺术凝结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传承美的美好境界。由于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认真而执着的书家经过艰苦、耐心、细致和独具匠心的探索实践,不断地把对这种美的追求和创造推向极致,推向更高的艺术层面,用自己的汗水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精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等名篇,都是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形成的经久不衰的书法艺术经典,这些书法经典如同希腊神殿、罗马剧场、哥特式教堂和东方式宫殿这些经典建筑一样,都是艺术大家们积极探索、不断追求、汲古溉今、孜孜不倦的结果。这些艺术精品,彰显了书家坚实的书法功底、浓缩了书家独特的艺术造诣、凝结了书家完美的艺术品格,使书法艺术天地大放异彩,被广为流传、学习、珍藏和传承。正是书法大家们创造的这些艺术精品,使书法技艺上升为艺术。对这些精品,今天我们称之为经典。如果没有这些历史经典力作,书法技艺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很难跻身于艺术之列,最多也就是一门用于书写之功的实用技艺而已。所以,书法经典在书法艺术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分量,以其特有的艺术内涵,彰显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1、继承的创造性。审视书法经典的价值不能忽视整个书法史,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我们在评价书法经典所彰显的突出个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其蕴含的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这种继承的创造性,是书法艺术长河中经典作品的宝贵特征,是书家们深入研修博采众长基础上的客观继承和主观创造,是传承书法艺术并将创新思想和时代审美精神融入书法艺术作品的主流代表。从表面上看,书法经典继承的是前人的书法艺术成就,实质上则是对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继承,这才是书法经典的本质之处、价值所在。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书法史,就整个书法本体来讲,它是一部文人书法史、经典书法史、民间书法史和流行书法史的有机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经典书法史是从汉代以后才开始的,即书法“隶变”的开始。书法的“隶变”使书法逐渐变得简化和实用,也使得书家对审美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书法“艺术性”的开始,也是书家们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推动了书法完整艺术形态的形成,体现了对前人成就的积极继承和审美观念的提升。这种审美精神直接影响了魏晋时代的书法审美观,也出现了所谓的“魏晋风度”,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二王书风”。唐代楷书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其最根本之原因乃在于对汉魏民间书法的吸取和改造,颜真卿楷书的来源就是北魏碑刻和晋人笔意。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从历朝历代的一些经典性书法文本中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中国书法史是一部由民间书法不断向经典书法过度、经典书法不断向民间书法索取素材和源泉的艺术史,中华书法经典的人文性特征充满了不断的分裂与融合、不断的破坏与重建、不断的批判与传承、不断的继承与创造的哲学矛盾。正是这种哲学矛盾,成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这种继承和创造,使书法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承载者。

Tags:阐释   书法   内涵   本质   把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