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无声润物——访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孙晓云

兰亭书童 2013-08-23 书坛快报 评论

无声润物
——访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孙晓云
■本报记者 孙 超

 

无声润物——访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孙晓云


 

  孙晓云 1955年出生于南京。现为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书法报:首先恭喜您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您曾经多次获得全国展览的大奖,而且也说过并不在意获奖与否,但此次获奖应是对您书法创作的肯定,对此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孙晓云:说是不在乎获不获奖,但对于兰亭奖·艺术奖还是比较在意的。毕竟30年来,我为了书法不遗余力、孜孜不倦,一直奋斗在书法的第一线。我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也算是得到了回报。我说的不在意意思是如果没有获奖,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一共只有10人获奖,不能获奖也很正常。人说“人生百年”,其实哪里能够活到百岁,我将近60岁,已经过去了大半辈子,能够获奖,值得庆幸。如果没有设立艺术奖,我不可能申报,也不可能获得 这次艺术奖。感谢中国书协能够设立艺术奖,能够对我为书法事业做的奉献给予一个结论性的荣誉。另外,获奖的10位书家中,只有我是女性。女书家在书法群体中本来就很少,在少而又少之中我还能获奖,也算是荣幸之中的荣幸。
  书法报: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改变了以前评单件投稿作品的形式,而是考察书家的综合能力,对于这样的改变,您有什么看法?
  孙晓云:单评一件作品,有很大的偶然性与局限性。因为对于书法家有综合素质的要求,书学理论、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文人的素质,都应该是书家好坏的品评标准。
  书法报:这应该是很合理的一个奖项设置。
  孙晓云:是的,本来书法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书法书写的是汉字,汉字的传承,是我们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脉,离开汉字书写,我们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是空虚的。汉字沿用至今,甚至周边许多国家也在使用,但我们已经开始不会书写汉字了,这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是一个大问题。对书法的认识,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基本态度,这种认识不仅仅是依靠写好一张字能够解决的。这次艺术奖的改变,说明大家不仅仅把书法看成是书写,而是将它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考量。
  艺术奖规定申报的书家要在50岁以上。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知道,一个书家的成长,没有几十年的工夫是做不到的。这个奖项的设立,也是倡导大家沉下心来做学问,努力为书法发展做贡献,并不仅仅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字上。
  书法报:恰恰是艺术奖的改变,体现了兰亭奖作为中国书法最高奖的分量。
  孙晓云:要想获得评委对你的认可,就需要你在各方面都有所贡献,包括对书法发展的贡献与对社会的贡献,并且在各方面能够产生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要有宽阔的视野。
  书法报:您接受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访谈时说,“润物”可以作为您今后艺术人生的关键词,能解释一下吗?
  孙晓云:当时在节目上让我对以前做的事用两个字概括,我就讲是“承传”;让我对以后想做的事用两个字来概括,我就讲到“润物”。“润物”是我随口说的,现在想想还真是很对。
  “润物”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文化事业。“好雨”是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春”指对文化重视的形势。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人的成长是同步的,一个人不可能三五岁就通过强化措施将文化人应具备的素质掌握。想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人,要经过几十年的过程,包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对社会成熟的认识,这其中又包括对家庭、爱情、人际关系的认识。相较于经济等的增长,文化的增长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文化的培养需要慢慢渗透,需要手把手、面对面地教授,需要自己慢慢地梳理、体验。这个过程就是“润物”的过程,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如果我们把前面的过程做好,最后就会得到“花重锦官城”的结果。
  我要说几句题外话。写好中国字不仅仅只是对书法家的要求,而是对每个中国人的要求。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写不好字,中国文化就会从根部断掉。书法进校园的说法很荒唐,校园本来就应该是教书法、教中国文化的。文化既不能遗传,也不能复制,更不能移植,后人若是不学,就不会了。它不像技术手段那样,乔布斯去世,“苹果”一样可以运转。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倡导大家去好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我们切身的体验来感染大家。
  书法报:“润物”一词体现了您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担当与责任。作为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您有没有考虑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文化的传播?
  孙晓云:馆长的位置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这次兰亭奖·艺术奖的评审有个导向:获奖的10个人中,大部分都在书法承传方面做得很好。在美术馆的展览中,我也会把握这个方向。江苏是文化大省,我更要打好弘扬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旗帜。这次兰亭奖·艺术奖以及终身成就奖中江苏有4个人获奖,占了很大的比例,也证明了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与实力。我们做的事情要不负文化大省的称号。
  书法报:书法需要文化的滋养,读书是最好的吸取营养的方式。您曾提出了“快乐阅读”的概念,能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吗?
  孙晓云:这得从《书法有法》开始谈起。我在好几个场合讲过这个话题,最初是2010年在香港举办的江苏书展上,讲的主题是“书法有法,快乐阅读”;后来在南京讲过“快乐阅读,幸福生活”。
  在媒体多样化的现在,读书已经不是我们吸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广播、电视、网络等都可以为我们补充知识。我们打开电脑,世界各地的信息会同一时刻到你面前来。信息获取多样,我们该如何找到最便捷的获取知识途径呢?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问题。很显然,书籍在人们知识获取上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书法有法》近些年来一版再版,10余次印刷,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可喜的。我特别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等——编者注),她写的东西像剥笋一样,让你一步步进入,然后再恍然大悟。所以,在写《书法有法》时我也用了一些侦探小说的手法,带着读者一起发现问题,然后逐渐揭开谜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和我一起思考,当他发现最终结果和他想象中差不多时,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的快感。如何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是作者要考虑的。我平时说话、演讲,都会注意听众的反应,看他们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对我讲的话题感兴趣。任何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讲明白的。连霍金的《时间简史》那样的理论专著我们都可以看懂,更何况这些我们成天在写的中国字的理论呢。我们不仅要把理论讲出来,还要让读者看得懂、看得愉悦,这就是“快乐阅读”。快乐是读者的快乐,同时也是作者的快乐。
  人坐在那里,背部稍微弯曲,脖子前倾45度,距眼睛一尺左右,手握一本书,不须费力就可以将文字一览无余。古时候人们制作工具,姿势就是这样的。这个姿势是人类获得文化、获得经验积累的永恒的姿势。读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人类永远会不知不觉选择这种姿势。
  书法报:我们以这样慵懒的、闲适的姿势去阅读的时候,不会去选择让我们“皱眉”的书。
  孙晓云:对。现在都是选择性阅读,如果读得很纠结,读者很快就会放弃。我也在想如何将学术通俗化、理论普及化做到实处。如果你讲的道理没有人看,不就等于白讲了吗?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一本书讲的道理很深刻,但他的行文我不喜欢,我就会放弃。作为作者,你写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套著作,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大家是不是真正愿意看你的东西、读懂了你的东西。
  我们讲来讲去,实际上都是在讲文化、书法的传播。如果你写的东西晦涩难懂,是不利于传播的。“润物”和“快乐阅读”是有必然联系的。古人说得很明白,要“寓教于乐”。大家能通过读我的书获取知识,获取快乐,我也会感到快乐。
  书法报:获得艺术奖可能是您新的起点,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孙晓云:正像路是汽车的归宿一样,书法是我的归宿。获得兰亭奖·艺术奖算是进了加油站,我会将我这部车子维修好,加上油,一路开下去。获得艺术奖并不能说明我是最好的,今后或许会面对更多的要求、更多的挑剔,我只要能够无愧于我的书法人生就够了。

 

无声润物——访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孙晓云


 

 

Tags:兰亭   获得者   第四届   中国   书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