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评:专家不能“圈养” 艺术市场上摸爬滚打

兰亭书童 2014-05-08 书坛快报 评论

  鉴定作伪公开化,一场活动能赚几十万

  去年以来,“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鉴定作伪事件在收藏界引发很大震动,一向被视作“打假权威”的鉴定专家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在王立军看来,目前曝光的“鉴定门”事件,在收藏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见过一个浙江老板,收藏了1万多件红山玉器,光是专家开的鉴定证书就有1000多张。我一看全是假的,那些证书也全是之前出事的一个专家给开的。”

  王立军表示,现在造假的人很多,盲目收藏的人也很多,如果鉴定专家都是火眼金睛、一身正气,那市场也会干净一点。问题是,目前的专家队伍同样鱼龙混杂,非常混乱。“鉴定专家的责任是去伪存真,要是专家守不住底线再来添乱,那就把整个市场给搅浑了。”

  最令他担心的是,鉴定作伪已经从原来的暗地里交易逐渐转向公开化,经常有企业打着艺术品鉴赏会的旗号,把专家请来开证书。“说白了,就是花钱买证书。专家根本不看东西,直接盖章签字,拿了鉴定费走人。”王立军透露,很多主办机构用会员制吸引藏家入会,给会员开证书收500元,非会员要交800元,一场活动下来,专家能赚几十万元。

  专家不能“圈养”,要到市场上摸爬滚打

  在王立军看来,有些专家鉴定出错是诚信问题,自己能看出真伪,但为了利益昧着良心弄虚作假。还有一些专家属于眼力不济,硬把赝品看成是真东西。

  “最近出问题的专家很多都是文博机构的老专家、研究员,他们理论知识很丰富,但缺少实战经验,能鉴真却难辨假。”王立军介绍说,改革开放前,文物收藏是“高压线”,那时候市场上都是真东西,用不着鉴定。专家在博物馆里练的是鉴赏功夫,研究的都是真品有哪些标准、特征。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收藏市场风起云涌,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而且都是按照真品的标准来仿。“那些学院派不到市场上磨练,还是沿用原来那套鉴赏标准,肯定要出问题。”

Tags:圈养   摸爬滚打   艺术   专家   市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