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术批评家能挑大梁吗

兰亭书童 2014-05-15 书坛快报 评论

  提起艺术批评家,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貌似这种人掌握着对一切艺术判断的生杀大权,其头衔和身份往往让人觉得牛气冲天,光彩照人,高不可攀,可它在社会现实中,严格说来它还真不能算作是一个职业,只能算作是一种对文化艺术的社会担当。这种担当按常人的说法,就是一种责任,因而想做批评家的人,尤其是想做有良知批评家的人,就要做好不怕得罪人的思想准备,因为艺术批评,不仅仅要面对艺术作品,还要面对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和事,这恐怕是每一位初出茅庐的、有志于艺术批评事业的人始料不及的。

  艺术批评不仅仅只是一门学问,它不光可以进行本身的学理性研究,更为重要的它是涉及时代与社会的文化显学,尤其在有几千年文明浸濡且深受传统儒学洗礼的国度里,想让它作为一种纯粹的书斋式学问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当然,艺术批评的这种社会属性对于一般的人和事,每个批评家的本能都可以选择趋利避害,掺杂人际关系的交往也往往考验一个批评家的人品、态度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熟与拙,但这显然还不是最根本的,笔者认为艺术批评家首先无法回避的是面对权贵时的态度,此时批评家最容易患“媚骨”病。要避免患“媚骨”病,当然最考验艺术批评家的是智慧和良知,智慧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修炼来弥补天生的不足,但良知却不仅仅是衡量一位批评家够不够格的标准问题,更是一种正气,一种力量。批评家的声望莫过出于此,一旦失良,该批评家的人格形象就从此轰然坍塌,于事无补,再以无法树立起来了。在笔者看来,艺术批评家只是一介书生,面对权贵的压力时会如何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此时是考验批评家自身“骨力”的时刻,这种抉择的确让人为难,但如果能够把心中有没有良知作为底线拿来作为艺术批评的衡量准则对批评家则是有益的。在权贵至上这种意识、风气盛行的年代,批评的力量在权力面前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当淫威和邪恶让你违心“评论”与你心底良知相左的东西时,你是否会助纣为虐,苟同指鹿为马的行为呢?

  如果说某些社会因素、外来压力考验着批评家“骨力”是作为外部因素进行施加的结果的话,那么批评家面对利益时则是考验自身“定力”有几何的时候了。在这个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批评家自身生存、自身生活是不能置身于这种大环境之外的,此时,批评家会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在利益面前,所谓的“软文”要不要写?当然,最为不幸的是,批评家为了获得蝇头小利,会不会对求者不拒,根本不管评论对象有没有价值?不考虑作品在艺术史的参照系面前分量如何?不考虑作品在时代和环境中符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不考虑创作作品的艺术家的品性如何?不考虑批评行为能不能促进艺术创作?等等,当这一切都不是艺术批评活动的前提,考虑的是有没有“钱”进?甚至昧着良心,酸冷不忌,好坏不分,黑白颠倒,把普通人都能看出来很差劲的东西评得天花乱坠,让批评行为俗化成为牟利的工具。透过这种“软文”流行的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批评家”的市侩化,而且看到了“批评家”内在的“软骨”化。

Tags:挑大梁   批评   家能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