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董良达:传世家艺术精髓 扬国画写意新风

兰亭书童 2014-06-11 书坛快报 评论

    董良达的国画写意创新之路:

    留学新西兰,结缘“毕加索”,体悟于“草莓”

    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画画的人基本上都懂。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后来我认为它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毛质。中国画叫笔墨,西方画叫笔触。不管是笔墨还是笔触,大师用笔画出来的一种质感,这种质感是茸茸的。中国的大师也出现毛质,西方的大师也出现毛毛的、茸茸的质。所以这两种是相通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只要是大师都出现这种质感。

    我留学新西兰,实际上我摘了三年草莓。摘草莓的时候我就观察草莓。光从摘草莓的过程中我领悟了很多,比如说我们当时摘草莓的时候早上起来,披星戴月,到了那儿以后天蒙蒙亮,如果天要是晴天,摘草莓的时候要特别快,起码20分钟不跟旁边的人说话,因为露水的凉比冰还要凉,手下去的时候,凉的浸透骨头。

    [主持人]:您除了受到董氏家族传统文化熏陶以外,您自己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创新,八九十年代时,您就很早出国了,当时受到了一些西方艺术的影响吧?

    [董良达]:我觉得那时候的绘画画家都会受到影响。我第一次出国是1985年陪着我爷爷奶奶、姐姐到日本,大概两三个星期。我后来为什么要去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就是因为它说英语。因为我去日本以后,感觉除了语言不通之外好象没出国。

    [主持人]:它整体还是属于亚洲东方文化体系。

    [董良达]:对,而且它的文字,我们去日本起码能看懂一部分。

    [主持人]:它的绘画从我们唐代绘画里吸收了诸多元素过去。

    [董良达]:这个问题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就感觉,像朝鲜过去也用的是汉字,越南用的也是汉字,后来他们都改变了,但是日本文字还没有改变。

    [主持人]:但是整体来讲都是东方文化体系。在那个时期您也从事了一些油画创作,既有董寿平先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吸收了很多西方艺术的熏陶,您觉得油画创作和国画之间有什么区别?

    [董良达]:可以这样说,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画画的人基本上都懂。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后来我认为它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毛质。中国画叫笔墨,西方画叫笔触。不管是笔墨还是笔触,大师用笔画出来的一种质感,这种质感是茸茸的。中国的大师也出现毛质,西方的大师也出现毛毛的、茸茸的质。

    [主持人]:鲁本斯最后都追求的是油画的质感。

    [董良达]:所以这两种是相通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只要是大师都出现这种质感。

    [主持人]:油画和国画有一个极大的不同是材质不同,国画是用笔墨,油画是用油画笔在画,但是最后表现出来的质感又是相通的。我理解它是表现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质感传达艺术家最神经末梢、最敏感的东西更适合。

    [董良达]:除了画的技法不同。比如我画画的时候,有一个德国朋友有时候也画画,他画油画,我画中国画,我说我还在背后画,他就很惊讶,我说你油画不可能背后画吧。油画是布,背后画效果过不去。我说中国画一张纸,正面画完背面画。

    [主持人]:对于西方绘画体系来讲,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国画在画的过程中表现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

    [董良达]:比如画山水,我张张基本上都在背后画,否则没有厚重和穿透力。

    [主持人]:就是在背后托一下。

    [董良达]:这样使它层次更多更丰富。

    [主持人]:董老师,我们知道您喜欢的绘画体系非常多。您爱画牡丹和草莓。草莓是源于您的留学故事,而牡丹是源于您对祖父的思念,您能和我们简单聊聊这两个故事吗?

    [董良达]:我留学新西兰,实际上我摘了三年草莓。摘草莓的时候我就观察草莓。光从摘草莓的过程中我领悟了很多,比如说我们当时摘草莓的时候早上起来,披星戴月,到了那儿以后天蒙蒙亮,如果天要是晴天,摘草莓的时候要特别快,起码20分钟不跟旁边的人说话,因为露水的凉比冰还要凉,手下去的时候,凉的浸透骨头。如果有云彩,露水少就没事。今天大晴天,一定露水特别重。还有一个感觉是什么?因为有很多海鸟,鸟吃草莓,它们吃草莓的时候我感觉,只要它把草莓尖吃了以后就走了,我一看有海鸟吃过的痕迹,我就把上面掰掉,我吃底下的,特别好吃,它比人会选,我老吃它们剩下的。

    [主持人]:所以观察草莓过程中间也悟出一套画草莓的方法。

    [董良达]:得观察草莓,比如太阳出来它也打蔫,七八点钟的时候,它的挺立、色彩,然后按照过去所学到的东西不断摸索。

    [主持人]:那时候是用国画还是油画?

    [董良达]:国画。

    [主持人]:在新西兰一直画国画?

    [董良达]:我在新西兰教国画大概教了四年,教的学生大概百八十人,不像正规的大学,是小的9岁,大的有70岁的,都是爱好者。

    [主持人]:八九十年代,国画对他们还是很新鲜的?材料都少吧。

    [董良达]:一是材料少,但是也有。第二,我后来想,他们可能更喜欢我给他们讲中国文化,有很多华人没来到中国,说中文也不利落,但是喜欢知道。虽然我画画,但是画画过程中就开始讲故事,讲很多画家的故事跟他们听,有时候画都是次要的,他们就喜欢听。

    [主持人]:但这也是一个文化熏陶的过程。

    [董良达]:等我临回来的时候,他们还说什么时候还教我,我说我都教烦了,你们还没学够呢。

    [主持人]:在新西兰摘草莓的经历对您来说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后来转换成绘画,现在还画吗?

    [董良达]:现在有时候想起来还画。比如说看见草莓了就画。

    [主持人]:所以艺术家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有很大关系。

    [董良达]:我那时候在医院,春天的时候我买了两斤草莓给我爷爷送去,我爷爷以为我吃,他说你怎么还没吃烦?我说不是,我每见草莓必鞭策我。虽然摘草莓很狭义,很好玩,但是拿这个当工作真是很累,三步直不起腰来。应该这么说,一个人的家境不管多么好,父母能给你基本的生活条件,但是他给不了你成功。所有成功人必须要靠自己。我到今天没看见一个人说父母直接给他成功。

    [主持人]:人的生命经历、体验是无法复制的,父母再成功无法复制到你的身上来。

    [董良达]:而且越受到磨砺的时候,画出来的画越有一种味道。

    [主持人]:因为它跟你的生命体验结合到一起了,你真处在困顿和逆境当中的时候,你的感受和平时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那最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也是不同的。

    [董良达]:的的确确,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经历,最后在你的绘画中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了。

Tags:新风   写意   国画   传世   精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