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沈从文曾卖字助友:最少10万元1张

兰亭书童 2014-07-04 书坛快报 评论

沈从文

  沈从文

  1947年9月20日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上,刊出了这样一则启事:

  “有个未识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做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位作家卖二十张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这种字暂定最少为十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是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这个社会太不合理了,让我们各尽所能,打破惯例作点小事,尽尽人的义务,为国家留点生机吧……”

  这个充满爱心,诚心谋事,解人困境的“启事”发布人,是该周刊的主编人沈从文。

  支持“未识面的作家”

  1946年8月,沈从文从抗战时期居留的昆明回到北平,继续在复校后的北京大学任教。10月,他接受了天津《益世报》的邀请,出任该报“文学周刊”副刊的主编。

  第二年的夏天,沈从文陆续收到一个笔名“芦苇”的作者的诗歌。诗歌颇富激情,沈从文喜欢,便在7月19日,刊出了这位作者的《飞吧,我的心!》等诗作两首。这一下子点燃了诗人的热情,他又不断地向《益世报》投稿。接下来的几个月,几乎每月都有这位诗人的诗作刊出。一些诗稿,沈从文还推荐发表在北平的《平明日报》“星期艺文”副刊上。这家报纸的副刊,也是由沈从文主编的。不刊用的稿子,沈从文还负责地退回。退稿信,沈从文亲自来写,有时还附出具体意见。这使得诗人与这位编辑先生亲密熟悉起来。

  这位“芦苇”,就是后来以诗歌闻名于世的柯原。柯原当时只有16岁,是天津“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他所学专业虽然是化学工业,可却喜欢文艺。在艾青、田间、绿原、李季……诗人诗歌的阅读中,柯原开始了新诗创作。据他后来回忆:当时年龄小,有闯劲。买不起稿纸,找些边角白纸,自己刻蜡纸,在学校油印机上印出,成了自己独特稿纸。诗作发表,有时收不到样报,就在傍晚时,拿把小刀,在阅报栏上把自己的稿子割下来。尽管他一个编辑部的人也不认识,却敢于寄稿。也幸好遇到沈从文,他第一次寄稿即获发表。

  几个月之后,柯原与时常通信的沈从文就有了一种特别的信赖感。就在此时,柯原当小职员的父亲因年老被裁失业,随即又得了急性肺炎。当时可以救急的西药极贵,一小支消炎用的盘尼西林(按:今名青霉素),竟需要十几万法币。治疗未久,父亲去世。期间花销及丧事费用,使他家欠下一笔债务。当时柯原家只有姐姐一人当小学教员,菲薄的薪水根本不足撑起这个家庭。看到母亲和姐姐的愁苦状态,16岁的柯原便向沈从文写了一封信,说明家境情况,并提出想预支一些稿费的请求。

  当时的知识分子,生活一般都不宽余,所以正式工作之外,总要多处兼课兼职,以补家用。沈从文自己当时除在北大任教,同时还担任数家报纸文学副刊编辑,便是这种状况的反映。接到柯原的求助信后,沈从文万分焦急,但他知道,以当时柯原的知名度和文章,是很难获得报纸预支稿酬的。而自己又实在拿不出一笔钱,来支持这位“未识面的作家”。于是,他便只能试着用自己手中的笔,来给予柯原一些实际、真正的援助。这样,就有了那则“启事”。

  难以忘怀的情分

  在当时,文人一般很少卖字。因为在人们看来,这实在算不得什么正途。那段时间,沈从文日子也颇为困窘,可他就从未想过为自己卖过一张字幅。但沈从文是一个善良热情、慷慨好义之人,在这救助乏术的特别情况下,他动用了作为文人的最后一点点资本。

  沈从文的这则启事,还有一点令人感怀:他并没有在这里公布这位青年作家的姓名。而只要求买他字的人写信来,在自己寄字回去时,才告诉青年作家的地址,请买字者寄款过去。他不愿意公开这位作家姓名,是免得他和家人受到其他无谓的干扰。这表现了沈从文深入知世又良善的心性。

Tags:万元   最少   从文   曾卖字助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