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行为艺术与社会问题:一种更前卫艺术的教学互动

兰亭书童 2007-09-24 书画院校 评论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从事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参与艺术创作和策划,《天使的诱惑》和《遮羞墙》就是该系2004级本科生的同学们策划和实施的作品,行为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评论行为艺术,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此我们发表参与这两个行为艺术的老师王南溟、王瑞芸和学生康学儒、李金烛的相关文章,尤其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上,我们更有待于通过学理与学生们一起去讨论这些敏感的话题。

  1、让“支持”成为行为艺术--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学生的行为艺术谈起


  王南溟


  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当代艺术理论、批评和策划及其艺术制度与法律等内容上都有专题课程,然后美术系还以开放的教学,支持学习理论的学生尝试艺术创作,《天使的诱惑》和《遮羞墙》就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2004级的学生牵头完成的行为艺术,在行为艺术被受争议的时期,我们更应该通过具体的行为艺术作品来讨论它的正当性及其判断系统,禁止行为艺术的结果不但无助于学术上的争论,而且还会伤害创作自由。


  《天使的诱惑》和《遮羞墙》都不是一般的行为艺术,因为这两件作品都有其具体的社会问题情境,前者是针对没钱就看不起病的医疗体制,后者是针对用墙挡住了破旧房屋的城市形象工程,这些都涉及到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由此困境而发出的声音,美术学系的学生就是以两则新闻为由头而转化为这两个行为艺术的,《天使的诱惑》有一个类似的行为艺术母本,但却是一次被禁的行为艺术,李金烛在课堂上提问时提到了这则新闻,然后由康学儒和李金烛策划,联合美术学系的同学用差不多可以说是挪用的方式—用听筒听人民币,对上一个被禁止的行为艺术表示支持,这件行为艺术的重复性已不能称为复制,而是让重复的意图—“支持”—本身也成为了艺术。当时亲临现场的评论家王瑞芸,也是他们的授课老师,立即写评论对这些同学们的知为予以了肯定,在她的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瑞芸既出于对学生的政治诉求的赞赏,也从前卫艺术理论上对行为艺术的新的可能性作出了很好的阐释。


  《遮羞墙》也是让“支持”成为行为艺术的一件作品,康学儒策划这个行为艺术的起因是一则新闻报导:甘肃永靖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贫困面10%,个别乡镇的贫困面更是达到70%以上。这个县部分公路两边,最近新竖起9处两公里长的鲜亮整洁高墙。当地政府称,由于当地村民的房子比较破旧,因此用墙来挡一挡,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做法。而当地农民则毫不客气地称之为“遮羞墙”。


  用大的墙或者广告牌挡住后面的破旧房屋不仅仅是某一个城市的现象,我们留心一下,全国各地都有这种情况,它其实是侵犯了破旧房屋里住户的人身权利,但受侵犯者只能私下报怨而得不到解决,在《天使的诱惑》之后,康学儒从这则报导中发现“遮羞墙”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呼声,联合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共同完成了这件行为艺术,方案是站在广场上,每个身穿破旧的衣服的学生都用一块豪华瓷砖遮挡着脸。康学儒对这次行为艺术实施的结果不满意,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没有为这个主题找到很好的表达方式。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行为艺术还可以再改进,因为从意图上来讲,它已经有了成为好作品的可能性。


  还是回到四川美术学院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话题是,至少在我的《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和《艺术、制度与法律》两门专题课上,都在讨论如何建构当代艺术的新的可能性和制度上如何保障当代艺术的生长,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学生将理论问题延伸到艺术实践,其实也是把课堂知识延伸到了社会,虽然是两个行为艺术,但它涉及到了理论与批评、策划与社会交往等一系列的环节。我们也看到了在行为艺术之后,同学们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也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Tags:前卫   互动   社会问题   行为艺术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