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大盂鼎》,西周康王(前十一世纪——前十世纪)时期的金文,为西周初期重器。道光初年(1821——1830)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壁铭文19行,291字,器通高101•8厘米,口径77厘米。内容为康王追述商亡周兴之由,命盂要引以为戒,效法祖先,尽心辅佐周室的故事。后人将其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
《大盂鼎》原帖
《大盂鼎》临帖
《大盂鼎》创作
从流传下来的书法(文字)遗迹上看,早在先秦就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了像契刻书(殷商甲骨)、铸造书(商周青铜铭文)、朱墨书(春秋战国)三种书写艺术形态——刀刻、铸造、用笔书写——由此产生书法审美视野中的诸如“刀味”、“金石气”、“笔味”、“书卷气”等审美品格。
在大篆体系中,甲骨文的刀刻和金文的铸造形成了审美意象上的巨大反差。甲骨文因用刀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划(有不书而刻、先书再刻、书而未刻等方式),线条方折、尖细、劲挺,成形方式非常简单。金文的制作方式却复杂的多,虽然有一例为不经书写而是直接用刀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这是少例,需要高级工匠才能完成。更多的程序是铭文与青铜器一起铸造而成,“要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四道工艺过程。用毛笔写好铭文,刻成字模,或一字一模,或数字一模,合成全文镶嵌在青铜器铸造时所制成的陶范上。陶范分内范和外范两部分。镶嵌在内范上的字模,铸成的铭文在器物内壁;在外范上的字模,铭文即在器物的外壁。有的铭文也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口、环、足等部位。”
由此可见,厚重的金文书风其审美成因是多方面因素相组合的结果:一是书写者,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器物的主人,拥有这种器物者本身一定是一个贵族,而在周代,贵族阶层从小就要接受规定的教育,于是也可说是个文化人。二是刻工,因制模泥坯可塑性较强,刻工就可根据书迹细致刻画,尽可能地保持笔画的原貌。这就可以做得甲骨文所不能完成的一些粗大的团块效果。另外,阴文铭文的字模是凸出的,为了不使笔画在高温青铜液的冲洗下脱落,就需加强笔画相交处的牢度——加宽、加圆。于是出现变化丰富的金文线条。三是铸造,因青铜器的铸造需要极高的温度,当这种高温青铜液冲进字模时无疑会磨损刻好的字形笔画,使字口模糊,从而产生浑圆的感觉。四是清砂,脱掉陶范,打磨器物,青铜器是光滑明净了,但铭文却进一步变得更加圆浑。
经过这些步骤,金文线条的锋芒无法锐利,缺乏锐利质感的线条,在后世的手迹作品中虽然不能够在风格取向上作为一种追求,但却于无意之中形成了西周金文书风的时代标志——敦厚、坚实、淳朴、圆浑。
《大盂鼎》在“四大国宝”中,其线条是坚实肥厚的典范。作为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大盂鼎》虽已初具圆浑朴茂的金文线质,但同时在书写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锲刻遗风,线条起止常出锋芒,爽利劲挺的笔画随处可见,具有强烈的笔书意识,较少人工修饰痕迹,一任手书的原生状态,当然这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共同特点。
有一点很明显,《大盂鼎》中块面、团块类的笔画较其他三宝要多见,这大约秉承商代的青铜铭文吧,商代的青铜铭文图像意识、符号意识很强烈,《父辛卣铭文》就是一尊这样的作品,外形考究,图像精致,各类符号无不表现出平衡、整饬的美感。《大盂鼎》在风格上与此相似。
在临习时用笔的重点要放在把握线条质感,用笔提按合度,起收爽劲有力,避免拖泥带水,过于迟涩。所用毛笔要偏大些,这样在表现肥厚线条和团块类效果时才有开合的余地。《大盂鼎》笔画中段较为肥厚,两端呈尖状,这种过渡要自然,特别是收笔处,不可飘浮。
《大盂鼎》的字形结构,多纵势长形,已初步形成中原正统篆书纵向取势的基本面貌。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同时又通过笔画的穿插避让,使其顾盼生情,俯仰自得。与诸多充满理性色彩的西周晚期金文相比,在临习《大盂鼎》时,更要注重其浑然天成的自然体势,甚至通过夸张变形以求其趣,不可过于理性,若一味求整、求齐、求方。
与早期西周青铜铭文不一样的是,原来金文的忽大忽小的字形结构到《大盂鼎》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说明在结构上明显受到人为方面的控制,从而展现出较为清晰的序列感,这意味着周人成熟书风的即将到来。
西周金文的章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竖行排列,纵有行、横无列,以《天王簋》、《毛公鼎》等为代表;第二类在第一类纵行排列的基础上,照顾横向的排列与顾盼,以《大盂鼎》、《散氏盘》为代表;而第三类强调横向的有序排列,形成纵有行、横有列的规整划一的章法格局,以《墙盘》、《虢季子白盘》为代表。练习《大盂鼎》在章法布局上,既要考虑到普遍字形的纵向取势,又要注意上下字间的大小错落与呼应贯通,同时也应注意横向字间的左右顾盼与疏密开合,从而使整体上产生节奏感和律动感。
- 上一篇:如何选择毛笔及毛笔应该具备的四德
- 下一篇:浅议《出师颂》临习
猜你喜欢
- 2015-03-17 黄宾虹先抑后扬的百年艺术之旅
- 2015-03-17 书画艺术品投资将迎来新的转折点
- 2015-03-17 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份额继续回落
- 2015-03-17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在港举行 图
- 2015-03-17 国博邀网络名人领略中外艺术
- 2015-03-17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在港举行
- 2015-03-17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在港举行 图
- 2015-03-17 艺术品收藏可另辟蹊径 专场拍卖有宝可淘
- 2015-03-17 全球顶级收藏家格局发生新变化
- 2015-03-17 新进藏家如何面对火热拍卖行情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