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展厅时代下的行草书创作

shxw 2007-10-09 软笔书论 评论

    殷旭明,江苏省高邮人,1969年出生。斋号藕叶草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高邮市文联委员,高邮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首届草书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第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二等奖、“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三等奖等,论文《“康体”书法的历史成因及审美价值》获“碑学与康有为书法艺术研讨会”优秀论文。

殷旭明行草书苏轼诗斗方

殷旭明行草书温庭筠诗横幅


    可以说当下书坛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展览为中心的时代,展览时代必然会赋予当下的书法创作一些新的时代特点,忽视和漠视展厅集中展示方式和中国书协评审机制这两个特点而去参加书法展览肯定是不明智的态度。
如果说展厅集中展示方式是一种书家群体的出镜平台,那么中国书协评审机制则规定了出镜平台的方式和角度。方式和角度的选择既是中国书协集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时代审美基调和当下书法创作导向碰撞的结果。下面我就谈谈展厅时代下行草书创作的一些感受。

    张怀瓘《文字论》中说“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现代书法展览、评审机制将此推向极致。鸿篇巨制、墨法飞扬、字形张扬,成为当下行草书创作的重要手段,而章法的统一协调和墨色的层次变化又成为作者彰显个性追求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在新的展厅展示方式下,大幅行草书创作必须作适应性的调整。展厅大,作品尺幅必须要大。即使是创作小字行草书,也需拼接为大幅作品,才具有展厅效果。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评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调动一切创作手段使之引人注目。评审过程其实就是竞选过程,在众多的同类来稿中,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使得专家评委眼球一亮印象深刻,仅仅展示书写技巧或作品形式是不够的。“形而上”的审美意识和“形而下”的技法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两方面完美的结合并能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技法难度,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

    “形而上”的审美意识因人而异,也有高下和粗野之分,比较难以把握和言说。但创作前的预谋策划,乃至于打小稿、拟方案、反复构思、精心设计都必须围绕此而展开。将书写的传承性和创作的创造性具体化、明确化,成为实际可操作的蓝图。在此基础上反复操练,不断修整充实完善,体现自己的创作追求。

    “形而下”的技法能力是考量书家艺术表现能力的基础,它在为显现“形而上”的审美意图时才有价值,而孤立的笔墨技巧是没有意义的。
   我以为,用笔、结字和墨法仍是当下大幅行草书创作的技法核心,同时,它还必须具有适应展厅创作放大了的综合能量。赵孟 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说的“用笔”和“结字”虽然有理论上的侧重,但在现时的实际创作中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而有所偏废。“结字”虽然“因时相传”,但“用笔”也并非“千古不易”。“因时相传”的“结字”和“千古不易”的“用笔”套用一句现在的时髦话——要与时俱进,两者都在变化演绎之中。这样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笔有笔势,结字也须得势。董其昌“结字得势”说可谓要害。对于单个字来说,结字是搭建局部小空间的手段;对于整件作品来说,结字则是营造整幅作品章法与气势的重要方法。如果为“结字”而“结字”,单纯的搭架子,单个字很好看,但字势没有关系呼应,各自为政,缺少整幅作品字势气势的统一把握和意象渲染,结字肯定是不成功的。个性化的结字策略最容易拉开和同类作品的审美距离,体现出作者的审美个性。因此,“因时相传”的“结字”应该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努力做到“精熟寻察”、“各有义理”。笔法历来被认为是书法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技法。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高手之间的创作,“使转为形质”基本不成问题,但点画之间的情性却各有异趣,互有不同。它是后天临摹学习书法经典的经验积累,但更多的是作者先天的笔性所致。以自己的笔性为基础,寻觅相似的书家和相应的作品,深入探索挖掘,归纳总结,缘性生发,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墨法之论,言恭达先生的《用墨散论》给我启发最大。他对传统书论“墨分五彩之说”(浓、淡、润、渴、白)的具体阐述尤其鲜活,“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黑”,实际创作中不一定全部都能用到,用到了也不一定是按比例划分,但一定不能没有墨法意识,相反要有经营墨法的意念。我对“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以心驭笔,以笔控墨。用墨之道,润而有肉,线条妍丽,呈阴柔之美;渴而有骨,险劲率约,现阳刚之态”极为信服和推崇。

    袁枚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小仓山房诗文集》),康南海也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广艺舟双楫》)。向古人学,向成功者学,在传承经典中探寻自家的性情表现和笔墨语言,在新的展厅时代和评审机制下追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在作品的艺术表现深度和思想深度做足文章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