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胡公石先生,是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曾历任全国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宁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长、宁夏书画院院长、宁夏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
公石先生,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胡鉴清是晚清最后一榜秀才,文章、书法闻名乡里。公石受其父亲的熏陶,自幼习书颜真卿《多宝塔》、《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等碑帖,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入中学后,又大量临习汉碑,如《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用隶意以厚其气”。1931年,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暨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学业之余,临习历代名家行书。在此前后,由于经常从报刊或匾额上看到于右任先生的书作,对于先生气魄宏大、个性突出的书法非常敬佩,常常读其字而仰慕其人,盼望能有机会拜见求教。于右任先生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要直接向于先生请教书法,谈何容易。一个偶然的机会,公石结识了复旦大学的学生刘漫孤,他是于右任先生同乡的亲戚,1932年5月,由刘漫孤引见,公石到上海静安寺路静安别墅于右任先生的公寓拜谒了于右任先生。公石的心情特别激动,拿出自己效仿于先生风格的书法作品请于先生指教。于先生待人诚恳,又平易近人,对公石的好学精神表示赞赏。自此,公石能经常见到于先生,聆听其教诲。是年11月,于先生在上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由周伯敏、曹明为、李生芳等人在于先生的指导下整理草书。公石是于右任先生第一个拜师学字的弟子,于先生遂要求公石在完成学业后的课余时间到草书社参与整理草书。当时于先生正在研究编辑《西陲木简汇编》,于先生让公石整理木简释文并抄于木简其侧。公石先生告诉我说:“我当时在于先生身边是很紧张的。不是于先生为人让我紧张,而是对整理草书和木简释文很陌生,但我特别用功。我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于先生从心里喜欢公石对书法的酷爱及好学精神,时常以“公石仁弟”相称。
1936年6月,公石即将毕业,于先生问公石愿不愿意来监察院工作。“愿意!但我更喜欢标准草书”,公石回答。于先生笑道:“安排你到监察院,就是让你来搞标准草书的。”公石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同年8月,公石进标准草书社,决定了其为之奋斗一生的艺术道路,也是他呕心沥血为传承标准草书奉献一生的开始。公石从1932年师从于先生后,与草书社同仁整理草书,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熟悉了标准草书。他们按照于先生确立的“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白天分头看帖、选字,晚上由于先生组织大家会审,对大家一天来所选的字逐一进行分析、比较,弃劣录优。几乎天天和于先生在一起,于先生习惯每天早晨和晚上写字,公石都在于先生左右牵纸,仔细观察于先生每个字的起笔、使转及收笔的方法,认真思索一点一画的个中真趣,使公石的书法艺术水平突飞猛进。当时公石年龄最小,但书法根底较深,特别是住进于先生公馆后更是如此。
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于1936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轰动海内外书坛。公石是协助于先生编著这部千字文的功臣。千字文的双钩和书后标准草书凡例,1600余部首及标准草书范例字,全是公石一人双钩、书写,线条流畅准确,笔画优美自然,这对于时年25岁的公石来说,是很了不起的。于先生从心里赏识这位弟子。据公石先生讲,他曾两次为于先生代笔,但所书写作品还是于先生亲自署名的。如没有达到乱真的程度,于先生是不会轻意让弟子代笔的。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往南京。于先生将标准草书社设在南京宁夏路2号他的公馆里,主要由刘延涛先生和公石先生在于先生公馆里研究标准草书。直至1949年4月,在于先生的指导下,公石与延涛将标准草书先后修订六次,除第二次修订本外全部出版发行。1949年4月16日,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于先生准备飞北京,代表国民党在国共两党的《国内和平协定》书上签字,之后就留在北京,后因故而没有成行。随后,周恩来同志急派屈武先生秘密到南京保护于右任先生。周恩来带话给于先生,解放军过江后,请于先生隐居留下,再接到北京。21日清晨,蒋介石派人将于先生强行架上飞机到了上海,屈武、刘延涛及公石先生同行。在上海稍作休息,飞机就飞往广州。屈武和公石先生留在上海,公石仰望苍天,心里无比难过,就这样与敬爱的恩师挥泪永远告别了。
全国解放后,公石先生调天津市政府、市工商联工作。1958年支援大西北,公石先生调宁夏青铜峡县,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公石先生的处境可想而知了。在县文化馆管过图书,公社教过小学生,供销社站过柜台,养牛场收过牛草。尽管各方面条件极其艰难困苦,但公石先生心中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总会有灿烂的明天。在那二十余年的日子里,公石身边始终珍藏着一本薄薄的书,没有封皮,没有作者,也没有书名,这就是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那个年代,公石先生没有纸笔,只能在心中千万遍地书写着标准草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焕发起公石先生的艺术青春。1983年5月,宁夏区党委任命公石先生为宁夏自治区文史馆馆长。在公石先生的带动与领导下,宁夏书法家协会、宁夏书画院的同仁们积极开展书画创作,使宁夏的书画艺术焕发勃勃生机。1984年,公石先生得到宁夏区党委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先生的支持,经中央统战部批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在北京恢复成立。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标准草书事业,服务于统战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公石先生的书法艺术,在海内外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1985年,公石先生编著出版了《标准草书字汇》,这是公石先生几十年来苦心于标准草书研究的结晶,进一步完善了标准草书的体系。至今《标准草书字汇》已六次再版。在公石先生生前的日子里,他以标准草书事业为己任,始终遵循于右任先生倡导的标准草书“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之利器”的宗旨。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宁夏、兰州、西安、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及日本、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标准草书展览,组织举办中外草书展、海内外书法展、中日书法展、于右任流派展等,使标准草书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
公石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当今姹紫嫣红、争奇斗妍的书坛上,既显示于氏风貌,又以其绰约的风姿与秀逸的神韵,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书法评论家尹旭评述公石先生的书法艺术个性为:“淡、雅、清、秀。淡者,恬淡无为、自然直率,不造作,不卖弄,不显露;雅者,文质彬彬,雍容闲雅,不粗野,不狂躁,不乖戾;清者,神清气朗、轻松自如,不浊滞、不紧张、不窘迫;秀者,秀丽妩媚、姿致翩翩,不丑怪、不生硬、不狂狷。总之,公石先生书法作品个性不是骤雨狂风、金戈铁马,而是柳浪闻莺、荷塘月色。”欣赏公石先生的书法作品,使人备感心旷神怡,是一种特别甜美的享受。
公石先生书品好,人品也好,在他的生前,海内外向他求字者很多,他总是把自己的劳累放在一边,满足求字者的要求,而从不谈钱。他为学校、厂矿、慈善机构、贫困地区无数次捐赠作品献爱心。1989年,江苏发生洪涝水灾,苏北贫困地区生活更难,公石先生在宁夏听到消息后,拿出历年保存的力作在银川市大街上进行义卖,将所得数万元全部捐献给苏北受灾人民。1994年,回盐城张本村家乡看望,看到当年与胡乔木读书的小学,课桌陈旧、条件较差,再看看天真活泼、认真读书的孩子们,从心里疼爱他们,于是书写了40余幅字捐赠给家乡小学,以表达自己的爱心。
公石先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生前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与交往作出积极努力,多次与台北的师兄弟刘延涛先生、李普同先生,日本的师弟金泽子卿先生,先后在北京、南京、西安、杭州、台北及日本国举办书法展览。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率先进行文化交流的就是由公石先生发起,台北李普同先生组团进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于右任流派书法展,一时轰动京城。公石先生八十多岁高龄,在身患绝症,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还亲自赴日本看望师弟金泽子卿先生,并一起举办书法展览;亲赴台北在师弟李普同先生陪同下,登七百多米高的八拉卡山,到恩师于右任先生墓前祭拜,看望六十年前就一起在于先生身边工作的刘延涛先生,无比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转眼间,公石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周年了。回顾我从事标准草书研究近三十年,在恩师公石先生身边受训导十八年,恩师言传身教,恩重如山。在恩师逝世十周年之际,由江苏省文史馆、宁夏自治区文史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宁夏书法家协会和盐城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胡公石先生逝世十周年海内外书法名家邀请展暨胡公石墨迹展”,出版《胡公石草书精品集》,以表达对公石先生深切的怀念。公石先生传承的标准草书事业,后继有人,前程无限光明!
草书对联 澄潭一轮月 老鹤万里心
草书对联 高节人相重 虚心世所知
草书十条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 上一篇:展厅时代下的行草书创作
- 下一篇:隐逸书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