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意象与意境

2007-10-11 习书随笔 评论

意象与意境            

作者     

     

“意象殊非昨,筋骸劣自持。”

     陆游在剑南诗稿“病起寄曾原伯兄弟中形象得道出了意象之意,可谓言简意赅,颇含哲理。

,在辞典中解释为六根之末,眼、耳、鼻、舌、身五根似箭,意如弩,皆起于意,故以贯之,而象则解释为有形可见之物,意象即意思与形象,其内涵又别开洞天。

   意象一词在书法艺术中的意义则更为深远,意象一说古已有之。唐朝的张怀瓘可谓始作蛹者,他称书法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这是对书法的美学特征予以准确而又深刻的涵盖。

  古人常以自然界的景观或用虚无缥缈的词藻来形容书法艺术之魅力。这很使人费解,以为古人故弄玄虚,其实书法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因为书法艺术是很难或无法用直观的词语来形容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是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神交,是意会,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无声的对话,既使欣赏者不是书法通,但只要其有学识或是高人,一样能产生艺术之效果,这便是艺术之魅力、书法之魅力。  

  “烟收雾合”、“电激星流”等等类型的词在形容书法艺术的时候,无非是启迪人们欣赏书法艺术时,眼前所呈现的联想,这便是通过联想结合书法作品本身之意象,让人们辨别、判断书法作品之优劣,或者说层次。这些形容词很抽象的试图诠释书法艺术,然而书法艺术更抽象的运用线的载体去表述,或者去展示自身所特有的美学形质,所以说书法艺术乃艺中之艺,则并不为过。

  意象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形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具备精,气,神以及上述之意象,更应达到或传达那种只有意会的潜在之美。张怀瓘以“挥彼意象,如此规模”更进一步阐述了书法创作的扼要。

   那麽怎样才能实现或探寻这种高妙的艺术之境界呢,怀素在他的自序帖中所引唐朝诗人钱起的一首诗,极其精辟地道出了原由“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钱起的这首诗说的就是意境。只有高妙的境界,才能达到高妙的意境。

   意境是一切艺术所应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会一致而形成的。能使观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会受到深刻的感染。书法之意境更是作者通过线条之载体加之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性情、细心观摩自然之景象,感悟人生之真谛,触类旁通,集大成,方显一片生机。如此情境下,通过自我的心性的挥写,或挥写心性,方可产生颇具感召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自古成功的书家大部分得益于儒、道、释三教。在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下,三者不能分离开来,应是有机的结合才会有高妙的意境。儒不得而言可谓文化之素养,它是土生土长的,是我国所特有的文化结晶。孔子不仅创建了儒之学说,他在玄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他所注释的,至今都是易学家的范本、依据。在他的一部论语中,无不蕴涵着原始的哲理。所以说儒教对我国的古文明起了至关重要的奠基,对书法艺术的延续、升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释,即佛教,是泊来品。千余年来先贤们用我国所特有的文化去诠释佛教,最终以饱含中华文化的、并被我们所理解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相依相托,那种无为、飘渺的仙风道骨,更是我国民族所理想的采菊东篱下之境界。

儒、释、道既是分离的,又是相依的。书法家很巧妙的介乎于它们的谐调,再融入自我之情怀,以性情挥写或挥写性情,创作出绚丽的斑蓝的线之艺术。由于书法艺术的多元性,可以说书法艺术涵概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

意象与意境是相辅之关系,没有高妙的意象就很难产生高妙的意境,即使有多高妙的意象,没有高妙的意境,也不会产生优秀的、高境界的书法艺术作品。

意象与意境之说,是一个大话题。应当写一本书来全面的阐述。本篇只可算作梗概,不成熟得很,还望方家指正。本文可谓抛砖引玉吧。

意象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悟,创作出的鲜活形体。而意境则是作者的心灵深处的流露,是心声……………………….

Tags:意象   意境   书法   境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