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快 阁 不 快

shxw 2007-11-02 软笔书论 评论


    这里要说的是黄庭坚,那个大诗人、大书法家的黄庭坚。但话题不得不从他的老师苏轼说起,谁叫他们的人生有太多的相似和相因。

    历史倒回到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湖州。明明是倒霉的事,却还得依例向皇帝进献谢表。我们的苏学士大有自我取笑之意,在文中写道:“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样丧气的话,却被新党的御史们揪出个辫子,说好你个苏轼竟敢蔑视新法,妄自尊大。怕证据不足,又从他的诗文中搜出几个句子,断章取义,恣意歪解,这样苏轼藐视朝廷,攻击新政的罪名成立,被打入狱中。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轼这棵大树一倒,他的一帮友朋和弟子难免巢倾卵覆,因此案受到株连的有八十多人,黄庭坚便是其一。原来元丰元年时,一心沉湎诗学的黄庭坚写信并寄了两首诗给时任徐州太守的大文学家苏轼,以示敬仰求教之心,苏轼读后大加赞赏,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世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两人志同道合,从此结下深厚的师友之谊。

    这一段文坛佳话,却为黄庭坚的命运埋下了祸根。“乌台诗案”发生后,黄庭坚写给苏轼的信和诗被搜出,他被作为苏轼同党一并受罪,原本在京的职务一笔勾销,被改派到吉州的泰和任知县。这一年,是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35岁。苏轼出狱后官削两职,也于这一年贬到了地僻人稀的黄州。昔日诗书相和的一对师友,从此天各一方,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踽踽独行。

    在黄州的苏轼,境况甚是凄凉。春天连日的苦雨将他的小屋浸得像一叶孤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我们这位旷达的诗人此刻也洒脱不起来了。《黄州寒食诗》在这里诞生了,他为中华书法宝库增添了一帧财富,也为自己的命运留下了一记创痕。

    到了泰和的黄庭坚却不一样,外放似乎并没给他带来多少阴影。一方面他躬于政务,体恤民情,常深入穷乡僻壤、密林山区调查走访,奏请朝廷为百姓减免赋税,尽心履行着一方父母官的本职,由于黄庭坚的勤勉,泰和之地“政治平易,人民行以安定”。另一方面,他在公务之余也不忘释放释放他作为文人的浪漫,去游游山,访访友什么的。位于吉州城外二十里处的佛教名山青原山便留下了他的足迹和题咏,《游青原山诗》便名作。当然,他去的最多的还是泰和城内的快阁。

    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原名叫“慈氏阁”。两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的寻常之所。宋初时,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常登阁远眺,望“江山广远,景物清华”,生心旷神怡之感,遂将“慈氏阁”易名“快阁”,“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登楼临风,吟诗作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传统。本来默默无闻的一处建筑,经某位名人屐履一踏,秀口一吐,顿时声名鹊起,流芳百世。著名的如“江南三大名楼”,因王勃、崔灏、范仲淹的一纸诗文让人们争相登览,小一点的如苏州寒山寺,张继只用28个字,便让那钟声传到了今天。 

    这是元丰五年(1082年)的一个秋天,黄庭坚处理完公事,已是黄昏,他伸了伸疲倦的腰身,习惯地信步到官衙不远处的快阁,扶梯而上,斜栏远眺,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尽情欣赏那叶落之后的山林,天空为之辽阔广远,赣江倒映着光洁的月影,显得那么的明澈。看着看着,他想起了伯牙和子期,想起了不与世俯仰的嵇康,或许,也想起了远在黄州的苏轼。知音杳杳,世事难料,人在仕途,身不由己。此刻,他羡慕起那自由自在的白鸥,真想甩掉一身的枷锁,归隐于江湖。想到这,一首诗从黄庭坚口中吟咏而出: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人一登楼,总会引起愁绪满怀。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生命里的伤情愁绪,恰似江河之水,一到高处顿成滔滔之势。所以,对着暮雨江天,关河冷落,落木千山,残照当楼,天地间的苍凉之气一下子袭来,谁能不感慨系之?范仲淹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快阁之上,黄庭坚当也有如范公一样的感慨吧?

    黄庭坚以“江西诗派”掌门之尊,再凭这首《登快阁》诗,使快阁从此名闻天下。可是当初纵使他把栏杆拍遍,又有几人会登临意?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被调往德州。江南的佳山秀水在他的频频回顾中渐行渐远,人生明快的一页也翩然翻过。之后的几十年里因新旧党争,黄庭坚先后贬至涪州、戎州、宜州等地,一次比一次艰辛,一处比一处凄惨,晚年时的他贫病交加,亦诚如苏子所谓“心如枯死之木,身似不系之舟”。崇宁四年(1105年),黄庭坚在宜州破旧的戍楼中孑然而逝。终其一生,他未能践守与白鸥的盟约,做一个悠然的隐士,却因袭着历史的重负,将年仅61岁的人生赔给了将他遗弃的朝廷。

    百姓不会忘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官,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开宗立派的诗人和书法家。一千多年来,快阁虽经洪水兵火,却屡废屡建。清朝时,有人从道州将黄庭坚手书的御制戒石铭模刻并镶嵌至快阁,成为人们可供凭吊的唯一实物。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黄庭坚的书法中宫紧缩,长笔四展,俊挺爽利。如长枪大戟,劲力十足,让我们至今可以感受到他的赤子情怀。作为仕途中人的黄庭坚未虐下民,也没欺上天,但上天却负了他,若抛却诗名和书名,黄庭坚恐不是今日的黄庭坚了。施展抱负的理想与仕途坎坷的现实是历代文人无法化解的冲突。他们一个个在矛盾与斗争中被击倒,沉陷,淹没,唯留一座座楼阁,一篇篇诗文,一块块残碑,让后人在登临凭栏时,追忆起有那么一些人真真切切地活过······


黄庭坚书迹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