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国展思考----行草高手与大奖无缘的思考

shxw 2007-11-12 软笔书论 评论


第九届国展爆出的最大冷门就是那些行草书高手纷纷与大奖无缘。根据几天的观察,我有如下感想:

1、评委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的行草高手的作品期望太高。艺术创作乃至艺术攀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书法家很难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和突破,但是高手们的经典作品(历届获奖的作品)在评委脑海中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会用那把尺子来衡量此次的作品,因此可能会觉得没有大的突破,甚至在风格上有点审美疲劳了。

2、有些高手的确退步了。不能否认,的确有些高手退步了。这个我曾经私下和很多人沟通过,也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尤其是年轻一代选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不进则退,高手们的优势越来越小。

4、新面貌的问题。通过本次国展各个书体的获奖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新人很多。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新人们的作品面貌比较新颖,尽管有人说他们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是,评委们面对一年几个乃至十几个展览的作品,高手们的作品他们看得太熟悉了,或者都有些看得没有兴趣了,那么比较新的面目出来,就会让评委们有精神一振的感觉。比如都知道龙开胜是写魏碑的,这次他的行草书就有“新”的感觉,比如童孝镛的草书就有“新”的感觉。两位写得如何我不评论,我只是在分析想象。

5、展览与竞赛的问题。毋庸置疑,展览已经逐渐由“展览”走向了“竞赛”,即原来从第一届全国展、中青展的邀请稿件,到后来的各省书协选送稿件,乃至后来的公开征稿、评奖、奖项设立等级,这些变化使得展览从单纯的展示变成了激烈的角逐。可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有的人的作品不适合通过展览评选这种形式来角逐。

6、评选的标准问题。作为一种艺术的书法,我觉得如同体操以及表演艺术一样,他的评判标准很难准确地确立和衡量,因此得分的高低仅仅是评委的一个个体行为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所有的尺子放在一起误差会有多大呢?这是一个最难说清楚的问题。

7、角色的转换。书法竞技如同体育角逐,高手们驰骋沙场多年,他们应该从体力上、心力上、精神上都疲劳了,同时他们的个人艺术追求在不断地升华,甚至已经由技近乎道了,他们已经开始超越技法的单纯追求,开始了向精神或者自我完善境界的提高,无疑这种自我的完善与升华,是一种非常个体的事情,显然他们所做的和展览的形式、机制有所不同,那么他们的作品在展览这种评选机制中可能就不适合了。我也希望高手们应该从运动员开始向教练员转化,展览已经不是他们应该追求的事情了。

8、学院派式微。学院的教育结果对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院的学生无疑也存在着一种通病——靠古太近,个人性情、面貌弱化。而本次展览,“新”似乎是一种导向,新的风格、新的创作走向、新的表现形式乃至新的取法范围似乎占据了主导调子,这莫非也是国展或者当代书法在做逐渐调整的一个过程中的变化?所以,这次我们看到模仿书谱、二王风格的作品,几乎没有获大奖的。

9、高手们也在变化。每一年每一个时期,高手们都在变化,我们可以想象变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而此时期有可能是一个高手的蜕变过程,如同一个伸出一只翅膀的蝴蝶,它是不美丽的。但是他们肯定没有达到他们心中理想的那种境界,那么他们这次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呢?他们的作品是否评委们也满意呢?这都很难说。

10、评委的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会直接影响一个展览的主导方向和审美趋向,这是没有疑义的。这次行草书的评委和第二届兰亭奖的评委构成差别很大,所以是否问题就出在这里呢?(当然我没有质疑哪一次的评审委员会构成的合理与否。)比如:曹宝麟先生不去评选理论而来评选行草呢?比如孙晓云如果是评委呢?比如让陈忠康担任评委呢?假如王冬龄不请假呢?结果会是怎样?

11、被克隆的问题。好多行草高手已经被书坛所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已经在展览中被广泛克隆,这种现象早晚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如果一个展览中有很多投稿稿件都类似你们的克隆作品,评委会怎么想?展览的组织者会怎么想?我们举一个例子——评审的时候很多作品都有被打开局部的可能,如果恰好高手的作品没有打开落款,评委一看:“这个又是学某某人的!”于是拿掉了,但这恰恰就是你的,你说你冤枉吗?高手们,你们必须提高你们的防伪功能和防伪技术,那就是提高你们的艺术高度,让别人望尘莫及,那样你们才无愧于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行草高手。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理性的分析、看待国展深层的问题,怨天尤人对于我们的书法创作与提高没有意义。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