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图说书史----隶书

shxw 2007-12-14 软笔书论 评论

    《五凤刻石》

     《五凤刻石》也称“鲁孝王刻石”。汉宣帝五凤2年(公元前56年)刻,金明昌2年(1191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出土。隶书。石高1尺5寸,广2尺3寸。3行,共13字。今存曲阜孔庙。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皆藏有明拓本、翻刻本。
  《五凤刻石》为汉隶杰作,字虽不多,但写得天任放纵,萧散洒落,具有一种天真质朴之趣。无论用笔、情致还是意趣,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美感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子游残碑》

    《子游残碑》也称《贤良方正等字残石》。东汉元初2年(115年)6月刻。隶书。12行,每行8字。存“贤良方正”等9字。断为上、下两段。上段民国2年(1913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后归姚贵昉,又归天津王竹林。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下段清嘉庆3年(1798年)安阳令赵希璜得于安阳丰乐镇西门豹祠内。今在河南安阳市文化馆。隶书。11行,每行6~9个字不等。存“允学子游”等79个字。有民国5年(1916年)安阳翻刻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子游残碑》用笔圆浑自如,转折趯钩皆有定格,体势古拙厚重,意态严整而险峻,笔力雄健而力沉,体现出石刻雄强古丽之风。


《莱子候刻石》

    《莱子候刻石》又称《莱子候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候赡族戒石》等。新莽天凤3年(16年)2月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卧虎山下,清乾隆57年(1785年)为王仲磊最早发现。嘉庆22年(1817年)移至邹县孟庙。现仍存邹县孟庙。隶书,石高1尺5寸3分,广2尺2寸7分。7行,每行5字,共35个字。右侧刻颜逢甲等题记3行。有翻刻本。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9辑收入。

    《莱子候刻石》亦属汉隶中最为高古之名作。所书气势开张,古拙奇丽,结字中宫舒展,字体偏扁,书刻时老辣劲健,天任自如,气魄恢弘,气足神完。其布白更是匀中有变,既松而不散,又饱含严谨,形成浑然天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