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为书法穿盛装 让书法住别墅

shxw 2007-12-14 软笔书论 评论

    李劲松: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书法家的着力点是自我的创作,侧重作品本身,即书法作品是书家的事,装裱是装裱师的事。把书法的装裱、装置作为重要环节来统一考虑,您是开了先例的,也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和关注。您能不能就这个问题作一些介绍?

    刘洪彪:我在北京已有20余年了,北京是文化艺术中心,给我提供了很多观摩书法展览的机会。我认为北京书法展览的规模、品位和档次,应该说是走在全国的前面的。但是,在20多年观摩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书法家在如何策展、如何装置、如何重视整体形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改善和转变观念。

    早在1994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四十岁墨迹展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实验。我觉得书法家不能仅仅把作品写出来,让装裱师随自己的习惯、按照传统的方式装裱完,然后挂满墙面,让观众看。这样就太草率、太不讲究了,我想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我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设计了四个色,一面墙一个颜色,四面墙,四个色调,这是我在色调上的统一考量,也是我最初的尝试。

    在装裱方面,我要求裱成一个高度,很整齐。这种整齐并不会呆板,因为作品字心尺寸不一样,还是有大小之分、高低之别的。在装裱的形式上,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天、地”的比例关系;打破对联、中堂的习惯裱法;把平面设计的元素借鉴过来,什么出穴、错落、对称、拼接等等;甚至包括挂绳、轴头我都做了改进,我把挂绳的长度和颜色进行了统一,轴头露出的部分要跟绫色统一,使整面墙形成一个调子,尽量少颜色,不要乱。凡此种种,都是我在1994年就实验过的。

    到后来就更多了,大胆的一次就是“华宝雅集”22人展,我在装裱颜色上用了黑、白、红书法三原色,装裱中的线条和块面都是这三种颜色;装裱材料上用的是粗糙的亚麻布,这一改过去面目,有着很强的质感。展览期间,很多人在展厅里拍照,存为资料,以图借鉴,很多人赞不绝口。当然也有一些人接受不了,感到突然。那一次,算是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传统的书法装裱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美了!

     到了2004年我的五十岁墨迹展的时候,我做了更大胆的尝试,所有的作品都没有用锦和绫,而是借鉴了美术展览、平面设计展览、工艺美术展览、摄影展览等装饰方法,全部用展板,将作品托裱到板子上,侧面用设计好的颜色压边。这样一来,作品显得平整而厚重,现代而简洁,这是在装裱、装饰上的改进。当然,我在2004年的时候已不仅限于装裱、装饰了,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展厅是件大作品。我要把整个展厅,包括柱子、墙面、展厅以外与观众有联系的地方,包括广告牌、开幕式背景牌、请柬,以及报纸、作品集等,我都要把它作为整体进行设计制作。这事先就要策划好,依托一个设计公司,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给观众营造一个优雅的审美环境,让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感觉到一种惬意,这有助于他们对书法的审读和理解。调整出好的心情对观看书法展览很重要,在那种嘈杂、混乱、庸俗的环境里,是读不出书法的味道来的。这是我五十岁墨迹展时的全方位考量,“展厅是件大作品”,也是那时候提出来的,做了《刘洪彪五十岁墨迹展》的代序标题,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在《中国书法通讯》上发表,也是用的这个标题。

    后来,“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这两个大型展览的总体艺术策划是我搞的,看展览的人为之一振,因为,56位名家和两位大家的大幅照片,在美术馆大门外的栅栏处赫然醒目,让路人都驻足相望。展厅正面墙上再度出现56人的大幅黑白照片,处处在给观众提示展览的重要信息,加之长达20天的展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

    还有后来的“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篆隶楷行草·五体十家展”和其他近十个展览,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策划和设计,加深了人们的印象。还有“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占据了安徽省博物馆一层楼的五个展厅,我做了“点、线、面”的设计策划。所谓“点”,就是中国书协兰亭奖的圆形会徽,在许多地方反复出现;“线”,就是用一条长长的线把所有展厅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线呢?是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当代的毛泽东,把他们的书法作品串联成一条线,将整个展厅、走廊全部贯穿起来;“面”,就是将《兰亭序》这个经典名篇,多次出现在饰图上,既是重温经典又有明确的点题之意。这是我对“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作品展”所做的一些思考和设计。

    我现在反过来说“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我的设计思想是:“印之形色”。中国印嘛,大部分都是石头,“形”是方的,“色”是红的。我就把“方”和“红”,作为展厅设计的主要符号和元素。展柜是方的,展签是方的,作者的简介是方的,等等。我觉得这一系列工作都是为我前面讲的“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这个理念服务的。

    李劲松:“展览是件大作品”,这是您经常说的一句话,确实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赞同。现实生活中,好看的展览并不多,好多书法作品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展览的理念比较保守。但是,我注意到由您策划的每次展览都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那么您的这些理念和成果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呢?

    刘洪彪:我有良好的愿望,就得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所谓发现问题,就是长期以来观察、分析书法展览的不足,感觉到很平常,不太讲究。作为一个当代书法人,有责任为改善这些去做一点工作。要实现这个愿望,还要有一定的能力和办法。这些能力和办法从哪里来?就像你所说的,是怎样积累起来的?首先,比较关注书法的姊妹艺术,比如美术展览、摄影展览、工艺美术展览、服饰展览等,这些展览其实已经做出了样子,只是我们书法展览很年轻,书法人没有足够的关注这些东西,忽略了很多可以拿来用的现成方法。而我觉得这些现成的东西是可以为我所用的。除了现成的模式和好的办法,我还喜欢看一些好的环境艺术的设计,比如一个广场,一条街道,他们色彩的和谐、形式的统一和空间的分割。我还喜欢看平面设计作品,包括很多报刊、书籍。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我们书法的形象包装中去。当然我还爱看舞美设计和影视作品的片头片尾。其实这些都是环境艺术、空间美术,平时关注得深入了、比较得多了,就会留存到你的“信息库”里,只要你用心去做,你就可以把那些东西拿来,整合、借鉴,就可以有所作为。

    李劲松:展览是当下书法活动的常见样式,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确定展览的举办,或者预测展览的效果,是很多书法家都经常面临的问题,小到参展的单幅作品,中到几个人的联展作品,大到个人展览的数十上百件作品,要有打眼和吸引人的效果,怎么样才能达到?请您跟我们的读者交流一下。

    刘洪彪: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也是打造书法整体形象、提高书法品位的出发点。过去的书展往往是“大拼盘”式的,组织者征稿,大家投稿,评委选稿,一人一件,凑齐裱完挂起来,看多了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大同小异,没有什么亮点,没有什么值得驻足细观的地方。所以,我就想在展览上面做一些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的出新;二是形式的突破。比如我在四十岁墨迹展的时候,所有内容都是自己的诗文。虽然四十岁的文字能力、诗词水平都很差,但我想,作为当代书法家,还是要有自己的话说,还是要抒自己的情。有人说文字不过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欣赏书法,主要欣赏书家的线条、结字、点画、布局、情绪。但书法也是文字的载体,它们互为载体。如果总是在抄录脍炙人口的古人经典诗词,虽然好,看得多了就会有“审美疲劳”,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话,抒同样的情,总觉得乏味。所以,从我四十岁墨迹展开始,重要作品,我都写自己的东西,不管文意深不深、好不好,先把这个原则定下来。当时我分了三大部分,一部分对联,一部分文章,一部分日记,这样在内容的构成上是新鲜的。五十岁墨迹展我分了五个部分,律诗十件,联句十件,祝辞十件,絮语十件,逆坂斋杂文十件。跟我的四十岁墨迹展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从内容上做文章。

    形式上呢?从四面墙四个色,到后面废除挂轴,用板框,墙上作品横、竖式的合理排布,造成韵律感。所有这些,都是在改变展览惯式、提升书法品位。近几年来,我注意到书法界在努力打造展览形象、提高书法展示水平方面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李劲松:从宏观上讲,作品的外在形式包括装裱等很多方面,从微观上讲,就是作品本身。现在,展览是主要的作品展示渠道,这就要求书法家要有展览创作意识,通常情况下,为展览创作作品和一般的创作有些区别,您能否就这个问题给广大书法作者作一些介绍?

    刘洪彪:我在很多场合谈到过一个观点,古代书法作品的尺幅很小,大部分都是一些尺牍、信札、手卷,是在案头上展开来看的,从生理上讲是俯视的状况。书法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挂在了墙上、挂在了高大的展厅里,从过去的俯视,发展到了平视甚至仰视,这是生理机制的转变。这实际上是书法发展和繁荣,使书法从实用功能到审美功能的转变,生理上的俯视到平视、仰视,只是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哪一个人能改变的。我们要改变的是让观者、读者在精神层面上、心理层面上从俯视到仰视。虽然中国书法一直被认为是国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实际上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写写字而已,甚至有的人说你学什么也学不好,干什么也干不了,去学学书法吧!把书法放在很低的地位上,这是一些老百姓甚至是一些领导者的误会。所以我做的这些就是要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提高书法的地位,除了书法本身的艺术地位,还要延展到社会地位,甚至政治地位。就是要让人们仰视书法,崇敬书法。在你举头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心里也要觉得这是神圣的、高雅的、高级的、高贵的,这就是我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

    我觉得,作为书法家,不仅要提高手上功夫、笔下功力,写好字,创作好的作品给人们提供审美对象,留下一些好的墨迹,还要肩负书法发展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再造一个与古代书法林立的高峰相比肩的新高峰。哪怕没有古人高,但要有与古人的高峰并立、平行的新景观,不能甘于停留在继承的阶段,学古人一点皮毛。不然,我们这些当代人是做什么的呢?单就写字而言,我们确实写不过古人,古人毕生都与毛笔为伴,他的童子功,他的毕生穷修,我们现代人是比不过的。我们现在毛笔的实用功能几近于零,拿毛笔的机会很少。而且我们现在是有电的时代,各种电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伺候毛笔。单就这些来说我们是比不过古人的。但是,我们现在有很多比古人优越得多的地方,比如过去古人讲“行万里路”,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过去古人想得到一个什么碑帖来临摹,很难,甚至想看一眼都看不到,但现在的印刷出版业繁荣得很,通讯信息业发达得很,交通便利得很,我们应有尽有,这些都比古人优越得多。难道我们不能凭借这样的优势,做一些古人做不到的事情吗?完全可以做到!我想。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