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关于章草的纷争,大多涉及到章草的名实关系。就书学史范围看,这个问题可一分为三。一是名,“章草”名称的出现及其演化。二是实,章草这种书体的形成与演化。三是名与实的具体关系。名的研究,主要依据文献。实的研究,主要依据书迹,包括考古出土的简牍纸卷刻石等文字资料。非常明显,名的研究、实的研究,是名实关系研究的基础。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名的问题。
今存文献,最早见于“章草”称谓的,是东晋庾翼(305~345年)《与羲之书》,不过该书启已佚,仅存的片语是因刘宋虞龢《论书表》(470年)的引用才得以流传下来。《论书表》还有四处使用“章草”,连同庾翼所言,共有五处。这是古代书学文献中最早、最集中使用“章草”称谓的一篇,对于我们探讨名的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宋明帝刘彧浸淫书艺,诏寻天下名迹,多有所获,泰始三年(467年)又诏令虞龢、徐希秀、孙奉伯等整理秘藏书迹。三年后,鉴别、装裱、编辑、著录工作完成,虞龢写了一份长篇总结报告,这就是《论书表》,又名《上明帝表》。全篇资料丰瞻,鉴识精审,是刘宋最重要的书学文献。其真迹中唐时尚存,为窦蒙所亲见。今存《法书要录》本虽有一些错简讹误,但基本可信,历来为书学研究所重视。(2)
先看《论书表》中五处“章草”字面上的意思。
(1)孝武撰子敬学书戏习,十卷为帙,傅(《墨池编》作“傳”,近是)云“戏学”而不题。或真、行、章草杂在一纸,或重作数字,或学前辈名人能书者,或有聊尔戏书,既不留意,亦殊猥劣。徒闻则录,曾不披简。卷小者数纸,大者数十,巨细差悬,不相匹类,是以更裁减以二丈为度。亦取小王书古诗、赋、赞、论,或草或正,言无次第者,入“戏学部”,其有恶者,悉皆删去。卷亦调均,书又精好。
此段较长,全是讲整理小王书迹,一是重新清理原孝武帝刘骏纂集的“学书戏习”,二是将古诗等书迹精选后,与前者合并在一起。合并后“卷亦调均,书又精好”,恐收入《论书表》篇尾所言小王《新装镇书定目》之中。这里讲前项工作时提到“章草”,与“真”、“行”并列,看起来像是指书体,但不明确,因为此“章草”未明言是否有“猥劣”者。后一项工作说“或正或草”比较明确,“正”、“草”均是指书体,自然会有“恶者”,即被删去。
2)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皆互帙金题玉躞织成带。又有书扇二帙二卷;又纸书飞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轴;又纸书戏学一帙十二卷,玳瑁轴,此皆书之冠冕也。
此段是讲整理后的二王书迹,全是精品,恐将录入《新装二王镇书定目》。“镇书”的意思是镇秘府之“书”,属秘藏中的珍品。(见拙文《逸少正(镇)书目录散考》,载《书法研究》2002年第4期。)这里提到的“章草”,与“飞白”并列,看起来像是指书体,但不明确。
(3)二王书,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此段是讲二王比较,涉及“正体”与“章草”两种。“正体”即真书,是“始学其父”,可看作小王早期。“章草”前有限制语“绝笔”。东汉崔瑗《草书势》说过“绝笔收势”,“绝”的意思是终。“绝笔章草”之“绝”亦即终,可理解为晚期、晚年,恰好与前述“始学其父”相对。“章草”也能与“正体”相对,但下文解说却有疑难。所谓“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小王晚期的“章草”与大王非常相似,二是风格特征为“笔迹流怿,宛转妍媚”,有超过大王的势头。这种风格特征显然是指新体今草,不是指古典草书,这个“草草”也就不能是通常所理解的书体名称。
(4)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此段紧接前述(3)段之后。所谓王羲之“不胜庾翼、郗愔”的“在始”,不详为何时。庾翼(305~345年)为庾亮之弟,长王羲之(303~361年)两岁,郗愔(313~348年)是王羲之妻弟,小王羲之十岁。今有研究者以郗愔二十岁得书名计,“不胜郗愔”的时间应在公元332年,王羲之时年三十(见刘涛先生《庾翼的书法及其位望》,载《书法研究》1999年第1期),此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
至于说“末年,乃造其极”, 虞龢引用庾翼《与羲之书》中赞语,本意是想说王羲之晚年书名与东汉草圣张芝齐名,但时间上恐有问题。所谓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今论者多以为应在庾亮进号征西将军、由芜湖移镇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之初,羲之应聘为庾亮的参军,当有书信往来,这一年是公元334年,王羲之三十二岁。后来庾翼看到了羲之答兄书,便有了“顿还旧观”之叹,不会相隔太久。(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第179页将庾翼《与羲之书》记于公元33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当时庾翼任西阳(今湖北黄冈市)太守,正在武昌的长江对岸,《与羲之书》估计是由西阳写给在武昌的羲之。公元334年至340年,是王羲之新体成名的关键时期。三四十岁称“末年”恐有不妥,可我们关心的问题是虞龢所谓“章草”是什么意思。
其一,虞龢所谓羲之“迨其末年,乃造其极”的“章草”,实际上是指新体今草,它不是书体称谓。其二,庾翼《与羲之书》所谓张芝的妙迹“章草”,孤立地看意思不明确,可以是书体称谓,也可能不是,但比较清楚的是虞龢的引用是为了将王羲之晚年的“章草”与东汉的“张芝”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在虞龢的眼里这个“章草”不是书体称谓。
把上述五处“章草”作一简单归纳:(1)虞龢自撰的四处可依次编号,“章草1”、“章草2”指小王,“章草3”指二王,“章草4”指大王;引录庾翼一处,编号为“章草5”,指张芝。(2)“章草3”、“章草4”分别指二王、大王的晚期“造其极”,应是指今草,故尔其名不能指书体。(4)“章草1”、“章草2”、“章草5”,孤立地看,可以指书体,但意思不明确。(2)按虞龢的理解,“章草4”与“章草5”同类。
那么,“章草”到底是什么意思?“章”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由此,可引申为法则、章程,如东汉郑玄《诗·大雅·抑》笺注:“章,文章法度也”。“章草”,意思是具有法度、规矩的草书。从书学角度看,名家具有法度的草书,还是世人习草所仿效的典范,所以“章章”还含有后学者须遵行的典范的意思。至于说什么书家的草书、什么样式的草书,可以视为法度、作为典范,这应该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虞龢时代,二王尤其是小王的草书,风靡天下,成为习草者的范本,又得到宋明帝的高度赞赏,所以完全可以称之为“章草”,如“章草3”、“章草4”。“章草2”,其解说本来就是指“书之冠冕者”。“章草1”,杂合在“戏习”之中,挑选出来以后,与他书合在一起即成为“卷亦调均,书又精好”。“章草5”是指“草圣”张芝的精品。可见,五处“章草”,意思可以一贯,指名家典范之草书。
这样理解对不对?可从《论书表》全篇的内容寻找答案。第一,《论书表》涉及前代名迹甚多,使用的书体名称也不少,如“八分”,“飞白”、“真(正)”、“行”、“草”。书体名称是类名,中性词,所以评述某书体的作品可褒可贬。“草”是书体名称,篇中共有十处,多处讲到其作品的优劣。“章草”则不然,意思是名家典范之草书,本身就含有褒义,所以五处“章草”无一处涉及到贬,而且有四处,即“章草2”、“章草3”、“章草4”、“章草5”,都明显的是赞誉。
第二,《论书表》开篇提出书法史的“四贤”说,以“古质今妍”为评判标准,认为钟、张古质,二王今妍;大王古质,小王今妍。还提出“二王暮年皆胜于少”。我们知道,“四贤”中擅长草书者只有“三贤”,张芝、羲之、献之。全篇具体比较“三贤”草书仅只两处,一是“章草3”二王比较,赞誉小王“暮年”,二是“章草4”张芝、大王比较,赞誉大王“暮年”。如果这“章草”是书体名称,指古典草书,那么全篇再也没有具体评述二王新体今草的内容,这显然不合“古质今妍”说。第三,篇首解说“古质今妍”时写道:“父子之间,又为古今,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此“妍妙”与后面“章草3”所谓“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中的“妍媚”同义,前后相照应,小王“末年”乃造其极的“章草”即是“今妍”。再参照今存王献之草书作品,属于章草者仅只一件《七月二日帖》,其余均为今草,(参见王玉池先生《二王书艺论稿》第5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且风格特征与“章草3”所谓“笔迹流怿,宛转妍媚”基本相合。
因此,可以推论《论书表》中五处“章草”确是指名家典范之草书。它既可指东汉张芝的古典草书,也可指东晋二王的新体今草,更确切地说,是指古典草书和新体今草中的精品。这个“章草”是一个褒义词,不是书体称谓。(待续)
- 上一篇:长空不碍白云飞——读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
- 下一篇:苏士澍谈书画收藏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