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西泠印社专版

shxw 2008-05-27 软笔书论 评论

西泠印社“可持续发展”大讨论
缘 起

  “新百年·新西泠”发展的步伐坚定有力,发展的效率与速度也十分喜人。至  到目前为止,五年西泠印社的发展,通过“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通过每年的大展系列活动;通过“春”、“秋”两季雅集;通过每年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与研讨会;通过“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通过以展赛考试入社的吸收新人机制的建立;通过大型“印文化”博览会的举办,通过独树一帜的“西泠拍卖”品牌建立;通过大型学术季刊《西泠印社》的发行;通过“重振金石学”计划……,已经打造起了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独领风骚,形成了一个承传民族传统艺术的“中坚”形象与主导地位。

    西泠印社今后的路该如何走?西泠印社应该如何与各级文联、艺术家团体错位发展以共同撑起当代中国文化繁荣的大局面?西泠印社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发展特征而不被湮灭?这些问题,是横亘在西泠印社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挑战性课题。作为“天下第一社”的西泠印社,在办社方针上应该有两个参照:第一,是几代西泠印社前辈所确立的“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基本方针;第二,是当下300多名遍布海内外的社员的意志与期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西泠印社所拥有的认同与愿景。基于此,西泠印社筹划了这场“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把印社的发展与思想大讨论,交给社内外的文化界艺术界人士来共同参与。希望遍布海内外的社员诸公和关心、爱护西泠印社的志士仁人们共同来贡献智慧、献计献策,并借《书法报》的珍贵版面,形成一场在西泠印社百年社史上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为西泠印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在发展中要照顾中老年印人的感受
■齐 欢

    对西泠印社百年辉煌历史,我以为有目共睹,无须赘言。对于西泠印社在当下中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力,当然也是毋庸赘词。我是一个在印学界耕耘了几十年的中年印人。我曾经对西泠印社心向往之。对于它的崇高、伟大没有任何怀疑。这次西泠印社“可持续发展”大讨论,让我有机会发表个人意见,非常感谢!我的个人意见也许不对,但重在参与,有不成熟之处,请印社的专家们批评。

    西泠印社向来是以入社为难事,它所奉行的“精英主义”方式使我们觉得可望而不可即。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印人,递交申请有20多年了,至今尚未被批准入社。据我的打听,有不少这样的中年以上的印家。反正,西泠印社入社之难,是众口一辞的。

    但从百年社庆之后,西泠印社开始“考试入社”的新办法。据我的理解,考试入社,因为是公开评分,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办法。但由于考试的不可预测性,像我这样奔五十的印人,不愿也不敢再到试场去碰运气,于是就白白失去了可能入社的机遇。但看看这几年通过考试入社的,大都是年轻人。有的才20多岁,论资历论名声论专业积累,他们不会比我们这一辈好;只不过因为他们“光脚不怕穿鞋的”,没有包袱、不怕失败,结果却都“撞上大运”,中举入选,而我们却被隔在社外,想想实在心有不甘。许多长年入不了西泠印社的中年一代印人,有不少牢骚,有的甚至开始对西泠印社持失望乃至拒绝态度。我当然也有牢骚,但我是温和派,还存着一个良好的愿望,把这些情况反映出来,希望印社领导能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对我们这些崇仰西泠印社的人有一个交待的话题。

    这些想法也许与“可持续发展”的话题相比过于平凡而具体,立意不够高,请原谅。但却是很真实的想法,希望不要因此而被嘲笑为私心或肤浅。

西泠印社举行戊子春季雅集
■郭超英

    日月盈昃,四时代谢,又一个莺飞草长、春色葱茏的时节来到了。2008年3月28日,农历戊子二月廿一,西泠印社社员及嘉宾们50余人,从杭城和周边地区,远至东北、西北、华南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季雅集。老友新朋,聚首杭城,一见如故,倍感亲切。本年度的春季雅集分三个时段:首先赴超山祭扫吴昌硕墓,并观景踏青;又在29日的上午、下午,分别举行“王北岳先生暨石玺斋同门书法篆刻展”开幕式和“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分赛区表彰会;再于4月1日举行“青山杉雨之子向西泠印社捐赠吴昌硕刻砚及部分作品集”仪式。

    28日上午10时,西泠印社社员和嘉宾们驱车来到超山,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于吴昌硕先生墓前。刘江副社长代表西泠印社致辞,表达社中同仁对吴昌硕先生和印社先贤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刘江、朱关田、陈振濂、魏皓奔副社长向吴昌硕墓敬献花篮,全体参祭人员向吴昌硕墓敬三鞠躬礼。随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10时30分,大家齐聚缶庐山庄大明堂品茗叙旧,陈振濂、朱关田、魏皓奔先后就西泠印社105周年大庆和今后社团活动的安排以及众所关心的话题作了说明。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朱金坤和区长姜军特设丰盛午宴款待参加雅集的社员和嘉宾,余杭区委、政府、人大、政协的有关领导出席作陪。

    下午,社员和嘉宾们驱车来到“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良渚文化古城遗址”参观。去年11月,浙江省考古所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考古学界权威人士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遗存,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这一发现印证了此前考古学界所猜测的良渚地区应该有一座城池的悬疑。良渚古城的发现,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良渚文化发展阶段的认识,而且对中国甚至世界史前文明的研究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有关部门已将良渚古城遗址方圆范围内的田野都用铁栅栏围护了起来。徜徉在春风拂煦的绿野里,社员和嘉宾们踏着田埂小路,来到了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现场。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段高4米多,宽度达40~60米的古城城墙,墙底部以石块作基础,上部用纯净的黄土堆筑。建造城墙的黄土与良渚一带灰黑色的淤泥明显不同,显然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也是人工开凿而来。可想而知,要开凿和搬运如此庞大的石料与土方,需要调动的工匠数量一定非常多,这说明当时筑城的组织调动手段与建造技术都已相当成熟。在良渚文化所存在的时期,它的生产水平已明显领先于同时期中国的任何文化,可以说,良渚文化是照亮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缕曙光。能够亲身站在历经五千余年岁月的古城墙上,摸一摸古城墙的黄土,呼吸一下远古文明的气息,大家都深深叹服远古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离开良渚古城遗址,社员和嘉宾们又驱车来到本次春季雅集的另一个活动场所——小白菜民俗文化园。与良渚古城的悠远遗韵相反,小白菜民俗文化园是今人新建的仿古主题式公园,具有浓郁的江南世俗文化气息。该园以发生在余杭镇上的清末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为主题,收集大量有关冤案的珍贵史料,以场景展示的形式,用声光电等手法营造氛围,再现了清同治十二年到光绪三年间,震惊朝野的这一奇案的全过程。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人雕塑,毫发毕肖,几可乱真。进入展示大厅,参观者仿如身临其境。社员和嘉宾们还观看了情景话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悱恻动人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白菜民俗文化园内还建有古朴幽雅的江南民居,又汇集从余杭各地收集的濒临消失的晚清石桥、围栏、石臼、几案等点缀其间,小桥流水、亭角回廊、粉墙黛瓦、竹影人家,一派江南古镇风貌。趁春酣兴浓,社员们纷纷展纸挥毫,一幅幅书画佳作从笔端流淌出来,顷刻间园内翰墨飘香,形成了戊子春季雅集的独特风景。

    年年相同的春季雅集,年年都有新的形式,就像这勃郁生发的新春万象,总是充溢着无尽的生机。

王北岳先生暨石玺斋门生
书画展在杭州举行

    3月29日上午,作为春季雅集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王北岳先生暨石玺斋门生书画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并举行现场座谈会。副社长刘江,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名誉副社长吕国璋,常务副秘书长、社委会副主任包正彦,副秘书长黄镇中,理事、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莹,以及来自沪、杭及周边地区社员,台湾玄修印社社长简英智等石玺斋门生共约40人参加。简英智主持座谈,刘江、吕国璋、陈振濂、包正彦等及台湾友人相继发言,回忆了自己与王北岳先生的交往,高度评价了王北岳先生高尚的品格、淡泊的胸怀和对艺术的真诚与执著。(钱钟书)

青山杉雨之子向西泠印社
捐赠吴昌硕刻砚及部分作品集

    4月1日,青山杉雨之子、日本近代书道研究所所长青山庆示携女儿一起来到西泠印社四照阁,向西泠印社捐赠一方吴昌硕题字砚以及相关书集若干,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朱关田,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包正彦以及社团处和文物处的同志一起出席了捐赠仪式。捐赠仪式体现了中日印学同行之间以及西泠印社与日本近代书道研究所的和谐友好发展,并进一步加深了西泠印社在艺坛的国际影响力。(钱钟书)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