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有趣的汉字奇妙的书法————喻革良这样给外国人讲“线条的生命感”

shxw 2008-06-20 软笔书论 评论

    喻革良说,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热爱书法的老外走进了他执教的“兰亭书法培训班”;

    喻革良说,给外国人讲授书法的过程是美妙的,激起他探究文字起源的浓厚兴趣;

    喻革良说,站在兰亭这块“书法高地”,很自然地想做一些中西文化交流的事。

    喻革良调入兰亭工作已整整18个年头,他研究兰亭,宣传兰亭,研究书法,推介书法,一直致力于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策划过中日兰亭笔会、中韩书法交流展、中日兰亭曲水挥毫会、新加坡书法邀请展、韩国书法邀请展等许多国际性书法交流活动。

    这位年轻的书法家、兰亭博物馆馆长有太多的想法要倾谈,不过,当他近日把北京语言学院兰亭书法培训班的50多位书法爱好者送走后,他的话题总离不开“给外国人讲书法”。细细算来,从1991年至今,他已经给来自日本、美国、瑞士、新加坡等近10个国家的数千名书法爱好者办了数十期书法培训班。他说,这个过程虽然并不轻松,但也收获不菲,他有了写一部“奇书”的积累,“这是一本讲给外国人听的书,一本中国人了解汉字与书法的书”,暂名为《有趣的汉字和奇妙的书法》。

    汉字是如此有趣,外国人觉得新鲜

    1991年初春的一天,兰亭景区接到绍兴国际旅行社的一个“求授”电话,说是有一批法国、瑞士游客十分热爱中国书法,希望在绍期间抽出几天时间到兰亭接受书法培训。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兰亭博物馆馆长、中国书协会员喻革良身上。

    给老外讲书法是一个新课题,喻革良虽说欣然接受了这个“特殊任务”,但心里有点七上八下,跟中国人讲书法本来就有一定难度,与外国人讲书法当然是难上加难了。所以那几天他脑子里不断想着如何用适于外国人的方式讲书法:第一,虽说对方没有书法的基础,但对方都是教师、考古学家、医生之类,有很高的智商和受教育程度,不能因为他们不会拿毛笔,像对中国小朋友那样讲,何况时间只有几天;第二,外国人注重情景教育,如何让枯燥的书法课注入活泼的情景成分,这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几天后,由欧亚文化交流协会汤伶仪女士带队的20多位外国朋友走进兰亭书法培训班。时间只有4天,外国朋友却正、草、篆、隶都想学一学,好在大部分学员已经跟汤女士学过书法,所以有一定的基础。喻老师既讲中国书法简史,又讲“永字八法”;既讲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的特点,又示范这些字体的主要特征与技法。特别是讲到古汉字象形部分时,外国朋友都感到有趣、新鲜。学习结束后,老外觉得不枉此行,满载而归。此后,汤伶仪女士每年都会带几批欧洲学员来兰亭学习书法。

    书法是这样奇妙,外国人大为着迷

    喻革良说,随着他对书法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与独特的讲课法。这些年,在艺术圈与文化圈,他的艺术与思想正越来越被有识之士所赞赏,如辽宁书协副主席魏哲认为“喻革良《寻找艺术的真相》一文对‘力’的阐释,对艺术的三个层面的分析,均有独到之处”。

    喻革良说,教外国人学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己不断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其间不断有灵感的闪现,更是弥足珍贵的收获。

    他说,在撰写汉字起源时突然想了解英文字母的起源,通过网络查找了解到,英文字母的雏形也是象形字,于是汉字在他的脑海中一下子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比如A,形似牛头的倒置,把“牛”放在24个字母的首位,说明农耕时代的地球人普遍重视它,而在中国古代,牛是礼祭时的重要祭品。这说明汉字与英文有共同的源头。

    这种理解在他讲课时无意中得到印证。一次,喻革良在课堂上用一组古代陶器上的符号和图形给外国学员讲述时突然发现,上面许多汉字倒置后竟然是“K、X、A”等英文字母,这让他惊讶不已,也让他进一步联想到,当时世界各国创造文字时都受到了相互影响,然后才有了各自的文字。

    授人以渔自得鱼,喻革良酝酿“奇书”

    “一般人认为,教外国人学书法,那是很好对付的事。当然,唬弄一下确实很简单,如果要教好就费事了。”喻革良说,他是把它当作一件正事来对待的,为了上好每一次培训班,他总是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记得从借助黑板讲述到借助电脑上课的那次“转型”,他整整花了一周的时间,又是准备图片,又是设计讲解步骤,还反复操作(因为当时他刚刚开始使用电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喻革良用心于外国学员的书法教育,慢慢地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讲课方法,如讲述时可以起点高一些,而练习时则从基础入手。如他一开始就会提纲挈领地谈书法为什么会成为一门艺术,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其线条是有生命的,每个字是有生命的,而线条的生命感在于用笔,用笔的关键在于毛笔与纸面的摩擦……如此一层层地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一路条分缕析。然后又会谈到书法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激情、豪情、柔情、温情,如何通过巧妙的用笔来达到金石气、书卷气、庙堂气等。再如,一般讲汉字的演变都是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顺序讲下去的,这样讲其实并不合适,因为在外国人看来甲骨文、篆书、隶书是差不多的。所以喻革良认为通过书写载体的变化来讲述汉字的演变,就容易让他们明白。比如讲到“甲骨文”时便说“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说“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说到结体,就从象形的角度讲述。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讲到篆字中“举”像人举手的样子,几位学员们更是高兴得做出举手的动作来呼应。已多次带队的美国塔芙茨大学国际教育部主任杨杰博士赞叹说:“喻革良的教育方法在不断改进,几乎每年都不一样,谈得既深入又明白,很难得。”学员们也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神秘的书法在喻老师的讲授下,变得很有意思,有些学员第二年、第三年还来学习,最长的已经坚持书法练习10多年了。喻革良把这类赞赏与肯定当作不断进步的动力,他开始酝酿写一本给外国人讲书法的书,书名暂定为《有趣的汉字与奇妙的书法》。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